内容简介

硅谷巨头、政治家、技术未来学家和社会评论家们一致认为,我们正生逐渐步入一个技术快速自动化的时代。这似乎预示着我们熟知的传统工作模式即将终结。

但是,亚伦并不同意未来学家们关于自动化、技术性失业和全民基本收入之间关系的看法,即便“机器人崛起”的议题热度不减,这也并不能解释潜伏在新冠肺炎背后的就业危机。通过介绍过去50年中世界经济及劳动人口的发展,着重审视当今世界劳动力需求持续低迷的源起和发展,探讨解决这一市场失灵问题的其他政策选择——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以及全民基本收入,他勾勒出一个后稀缺的世界,作为评估这些政策效果的依据。

此外,针对当前一方面求职难、失业率高,而另一方面企业用工难、用工荒的矛盾局面,亚伦深刻揭示了一些结构性经济问题,其认为只有对资源分配方式和生产方式进行重大重组,才能让后稀缺的世界成为现实。


亚伦·贝纳纳夫(Aaron Benanav)是经济历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柏林洪堡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他之前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并为《卫报》和《新左派评论》撰稿。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关中老新
    前面还正常,后面必要工作和自由工作就太扯了2023-11-13
  • 吴衢
    其实这书写的挺好的,反对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强调导致普遍失业和经济停滞的主要不是自动化技术本身而是投资不足,这一政治经济学讨论基本上是沿袭着作者老师罗伯特·布伦纳的观点。评分这么低可能是因为书名看起来颇为主流,但是对主流来说显得太乌托邦了,而左派则没把这个书识别为左壬书籍(2024-01-16
  • Shawn Chan-SY
    這本書的重點還是在於揭穿一些謊言。自動化帶來的既不是消滅崗位,也不是減輕勞動。產出增長率跟不上勞動生產率導致就業率下降,永遠都在的生產後備軍,全民基本收入的右派版本就是為了控制這些人,這一兜底政策恰恰是為了維護貧富懸殊。所以後稀缺反而應該定義為一種悖論:物質極大豐富,於是人們就越缺乏,這仍然是「社會化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的矛盾。作者並不是不知道這點,但是畫出來的藍圖,卻不能等同於解決方案,它不是簡單的觀念改變或者生產民主(就像後稀缺無法被定義)。換句話說,即便有些人吐槽作者的烏托邦傾向,但是他還不夠烏托邦。2023-01-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