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悲剧是战争带来的人祸还是生态导致的天灾?

抗日战争三大惨案之一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

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 编辑推荐

☆题材独特:《洪水与饥荒》的故事背景是花园口决堤,这是个十分重要却又相对被较少提及的历史事件。事 实上,众所周知的1942年(电影《一九四二》)河南饥荒就是该事件的一个结果。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故事究竟是影视杜撰还是真实存在?花园口决堤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是否可以幸免?《洪水与饥荒》以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史料罕见:文中所用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类一手电报、书信、日记,这些材料为《洪水与饥荒》展开论述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作者为撰写《洪水与饥荒》,跑了九家档案馆(包括美国、台湾地区),书中的很多材料亦较罕见。

☆故事性强:不同于其他的历史类学术作品那般晦涩,《洪水与饥荒》注重故事性。除了宏观叙述外,作者也通过单一家庭和个体,从微观上将这些苦难的故事同读者娓娓道来。

☆反思与现实意义:在这本以环境史为视角的著作中,国民政府最终选择决堤诚然是两难之间无奈之举,在阻击日军和维持当地生态环境之间,国民政府选择了前者。而如今,我们亦仍然面临另一种两难,那就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

◎ 内容简介

《洪水与饥荒》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论述了1938年国民党军队对黄河进行的战略性改道以及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试图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的环境成为今天的样子”。《洪水与饥荒》共分为七章,作者穆盛博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以及在这一整个事件中环境、军事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种种联系。

◎ 名人推荐

在这部构思精妙的作品中,穆盛博通过流离失所者的回忆录以及有关河流的档案,讲述了黄河的环境历史,并以此重塑了中国近代历史。

——叶文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讲座教授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研究著作,《洪水与饥荒》的研究对象是近代史上由战争引发的一场严重灾难。1938 年,作为战略性防御武器,黄河的水能被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军队释放到华北平原。这部作品详尽地展示了这场灾难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可怕影响。这是环境史与中国历史的一次开创性融合。

——戴安娜·拉里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概念化军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穆盛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丰富的方式来思考战争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方德万,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


◎ 著者简介

穆盛博(Micah S. Muscolino),男,1977年生,美国加利福尼亚人。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国环境史。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历任加州圣玛丽学院助理教授、乔治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2009年出版环境史专著《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Fishing War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洪水与饥荒》填补中国环境史民国时期的空白。近年来,穆盛博的研究内容是“抗战时期华北环境史” 。

◎ 译者简介

亓民帅,男,1988年生,山东莱芜人。2017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泰山学院历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区域社会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林炫羽,1989年1月生,历史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北京大...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叫我小明
    还可以吧,算是详细了解了一下小时候的一些困惑,为什么陕西这么多河南人2022-01-31
  • ly的读享生活
    本书的宗旨是研究黄河花园口决口事件的动因及其持续影响,作者描述了操纵地表水何以成为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当地百姓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作者强调使用了能量和能量流概念,即军队与群众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向自然环境索取物质资料的各种行为。残酷的战争受害者不只是人,遭到破坏的环境以及如何恢复,也是应当关注的课题。所谓自然灾害,很少完全因为自然因素所致,通常总是自然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在灾难记忆谱系或灾难话语中,这是不能被抹杀的历史。2021-01-31
  • Mantus
    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书基本把我能想到的战争环境史的方方面面:人→环境,环境→人,人又分为战争各方、近乎沉默的民众、善后的国际组织,环境也分为短期与长期的环境。但可惜似乎没有一点挖得足够深。能量流动和新陈代谢的概念框架似乎像个噱头,去掉了好像也不影响核心内容。翻译没法核对到许多史料的原文非常遗憾,170页的怀特忘改成白修德(Theodore White)了,以及出版社貌似现在还没回应作者对中译本竟不知情的问题。2021-04-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