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眼与心》原为梅洛−庞蒂生前发表过的一篇长文,最终以单行本形式闻名于世。它典型地代表了他在《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时期关于哲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在《眼与心》中,梅洛−庞蒂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他认为前者是一种超然的姿态,而后者是一种“介入”的姿态。

《世界的散文》是梅洛-庞蒂中期的一部著作,尤其探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中的一般语言问题、表达问题、交流与对话问题,形式化问题,集中代表了他对于绘画、文学、科学的评论与思考。作为现象学的语言学转向的代表作,《世界的散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可以为探讨现象学向结构−后结构主义转折的契机以及梅洛−庞蒂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重要文本。


梅洛-庞蒂,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知觉现象学》、《行为的结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意义与无意义》等。

杨大春,浙江大学教授,主要译著:《行为的结构》、《世界的散文》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落阡
    蛮好的,尤其是打了认为C语言才是无比优美的朋友们的脸哈哈哈哈哈,“言语并不仅仅为一个已经获得界定的含义选择一个符号”。辐射和鱼网的比喻都感觉很贴切了。2021-12-01
  • JeanChristophe
    四星半.《眼与心》读过三遍,重点看《世界的散文》.语言是词及其形式和规则勾勒的configuration,当梅洛庞蒂指出言语仅呼唤言语而意欲自身的消隐,他便是在Zuhandenheit意义上谈论着它[而诗正是言语中止之处].作为结果而非目的的含义总赖于交流前的交流也即不言而喻的本源意义(sens originaire),基于肉身一般性的alter ego或echo;因此讲话之为灵化(animation)绝非把思想对准字词,而是将说者对准听者,其明晰性属于知觉(它总已风格化了,由此联系起文学与绘画)的秩序或曰"活的当下"的前-客观秩序.所有语言都是暗示,所有意义都是生成,超越或剩余,消除疑虑的努力总归要面对那"第一句话",听者和说者重现证实着彼此:如同我把手伸给你――一个姿势既是接受又是赠予.2021-12-31
  • 江湖满地一渔翁
    虽然看不懂但大为震撼!龚译本与杨译本可参读,龚译的术语有些生疏但意思更能把握,杨译本有时候很流畅,但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把握得住。龚译本的前言写得很好,可惜没怎么读过法国哲学看不大懂。杨译本前言点到为止,更多复述了MP自己的观点。以及MP的文字里流着的既是胡塞尔的血也是法国人自己的血,有人说MP更像海德格尔,我感觉不太像。似乎现象学总要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不透明的主体(心)开始批判建构,确实让人大受启发。2021-10-1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