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为列文森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代表作。在饱含思辨的流畅叙述中,作者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等,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回应。而列文森的价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他提出问题的角度,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研究者,而是一个创造的天才,后来者必须努力跟上他的脚步……作为老师,我为此而自豪。 ——费正清

对我而言,他不仅是一位亲密的友人,更是一个不会枯竭的思想灵感的源泉。与他的交谈也不仅是令人愉快的,并且能够不断地刺激你产生新的视域与观点。 ——史华慈

很自然,列文森对于官僚—君主制的描述已经且将会被后来的学者所修正,但是,其尼采式的暗示——人们可能将自我的局限强加于他人以服务于自身权力——将作为其论述的核心长存下去。如其许多洞见一样,官僚—君主制这一概念也将继续提醒人们,悖论旨在揭示真理的一个未知片段。

——魏斐德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个天才人物写的一部天才的著作,一部现代经典,西方“中国研究”一个时代的象征。很少有哪一部著作能够引发如此普遍的关注,如此持久的讨论与争论。尽管70年代以来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人们却始终无法回避它所提出的问题。

——杜维明


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1920—1969),青年时期就读于哈佛大学,二战时应征入伍,战后回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经费正清推荐,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69年不幸溺水身亡。列文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视野广阔、才华横溢,被同仁誉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是美国中国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代表作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1965)、《革命与世界主义》(1971)。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安提戈涅
    狄狄推荐。写法很舒服,以世界历史视野为参照系,对儒教中国的解读辅以“他者”的演变脉络。遭遇现代性的近代国人与明代以前的儒士处理基督教的目的之区别很有意思,另外列文森从肌理的层面进一步勾勒出余英时和钱穆都曾谈及的士人身份与功用问题,君主-贵族-儒教三者之间的张力与嬗变路径清晰。2017-06-30
  • 冬晴れ
    看懂的没看懂的部分都很牛逼……对我目前思考的问题很有启发,比较有趣的是在儒学思想与现实(政治)社会的附和与疏离关系随历史发展变更的前提下,如何思考对“体用”、“国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文化的思想选择问题、南北画宗以及由此而来的唯物唯心之哲学分别与如何“通过转换一个已知的世界来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思考,古今文学派之争在这个问题下转而为“怎样才能使我们相信,孔子所说的,正是我们基于另外的标准所要接受的?”、以及儒学普遍性、抽象化的思想观念终结时如何看待中国“民族主义”在“天下”与“国”的裂缝中的变异。文化忠诚于社会变革中的活力,这些问题在最终尾章中得以充分理论化,也就是作者的相对主义“历史观念”。我想如果通过儒学思想所处的现实零界状态来重新看康有为的地方自治,会非常有启发吧。2013-05-20
  • 水草狗
    才子书。创造性思想的泉涌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论述的模糊,但是不影响书的感染力。个人最受启发的是第一卷关于传统主义和民族主义张力的论述,反职业化的相关论述,以及问题意识本身;第二卷君主贵族官僚的比较研究;第三卷考察对共产主义史观的史学史考察。这个研究本身可以衍生出很多研究问题,但使这些研究问题纳入当下学术框架大概会比较麻烦。翻译还算流畅,但是有不少语病,译者自作主张地删掉了很多参考书目的注释。2013-09-2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