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仪式过程》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仪式过程》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杰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维克多·特纳(1920-198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活跃和多产的人类学家。他在恢复人们对比较宗教学的兴趣及开创“符号人类学”的研究方面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是与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分庭抗礼的象征人类学家。

特纳于1920年出生于苏格兰。1950年4月离开罗得西亚-利文斯通社会学研究所(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 for Sociological Research)之后,他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讲师职务,一直到1963年。不过他著述最丰的那几年是在美国度过的:最早是在斯坦福大学,然后在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最后是在弗吉尼亚大学。1983年他在弗吉尼亚大学逝世。其代表作有:《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1957)、《符号森林》(1967)、《苦难的鼓声》(1968)、《仪式过程》(1969)、《戏剧...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已注销]
    仪式、象征、阈限、非洲2014-11-14
  • 佚名
    我覺得可以深入比較一下制度化的交融vs非制度化的交融,長期vs短期。制度化的短期交融「保護和激活了反結構」,更像是安全閥。另外,制度不同的社會,交融制度會有區別,存在這種顛倒的交融,並非集權社會,那集權社會的交融制度呢?除了對狂歡的研究。這本書很早了,這些問題大概後人已經做過了。2015-10-30
  • 小荷
    特纳是象征阐释帝啊。从仪式扩展到整个社会的时候,解释模型就会变得很有限了。2009-12-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