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用“主谓结构”来套汉语,好比一个小框框套不了一张大画像,特别是套不了汉语大量的流水句、四字格、排比对偶、比喻典故、互文回文。在汉语里地位类似印欧语主谓结构的基本物,从一般指号学意义上讲,是“所指”和“所以指”的耦合(signifié-signifiant coupling),在语言学意义上是“所谓”和“所以谓”的耦合(that predicated - that predicates coupling)。印欧语主谓结构是“以续为本,续中有对”,汉语不仅是句子,大到语篇,小到短语,都是“以对为本,对而有续”的耦合结构。汉语“大语法”决定了这种“对”是多重性的,不仅是语法和语义的对,也是风格和声韵的对。这种对是宽泛意义上的“比喻”,即“比对着说”,对中国人而言,比对着说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才产生新的意义。如果说“指”(pointing)是语言的起始或准备,那么“所指-所以指”比喻耦合接近语言构造的本源,语法上的主谓结构应视为这个本源衍生的产物。以对话性和互文性为本,汉语的指号学不需要“解构”,因为汉语本来就处在后结构主义所主张的状态。


沈家煊(1946— )著名语言学家,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前任所长(1999-2009)、国际汉语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和荷兰莱顿大学进修语言学。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国际《话语研究》杂志(Discourse Studies)咨询编委,《东亚语言学报》编委。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研究领域包括英汉比较语法、语法理论、汉语语法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口误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等。国内外发表论文、综述、书评等数十篇,主要有《“有界”与“无界”》、《英汉介词对比》、《口误类例》等,专著《不对称与标记论》《名词和动词》,主要译著《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现正从事基础理论课题“认知语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主持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现代汉语口语语料库”。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宋琬赋
    写得很好,下次不要再写了。这句话是字面意思,观点确实很有启发,但是讲到这里也就够了,书中有一些部分已经显得有些牵强和玄学了。不是存有门户之见,但借用P大老师的观点,以我的理解,就是说把汉语的某些特质推到这样一个高度,多少带有一些前现代的色彩。近代以来我们总是把“中国-西方”和“传统-现代”两组对立混为一谈,迁移到语言和语言学的思维模式中,就会出现这本书所反映的争议。根植在汉语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思维固然客观存在,中国也一直以“高语境文化”著称;但其特质究竟分化于语言的何种层次,沈家煊先生的贡献与其说在于给出一份答案,不如说在于抛出这个问题。我始终愿意认为,理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主谓结构与否的名号并不重要,我们所期望的是更加严谨和普适的解释。2022-03-08
  • 我的书库
    超越主谓结构,简直妙不可言!2020-05-13
  • 它音
    作者对汉语所做的具体的研究可能是有价值的(我没有能力评价),但是作者对此向自己并不了解的领域做了太多引申和附会,以至流于玄学(比如:作者宣称““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是受到伏羲八卦图考的启发,从而解开了电子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数字之谜。”)2024-02-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