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性》为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学院1977—1978学年年度研究班课程的讲义。

罗兰•巴尔特去世前在法兰西学院讲授了三年“文学符号学”讲座,“中性”是第二年的课程主题。在这部迟至2002年才发表的讲稿里,巴尔特秉承其在就职演讲中预告的创新精神,把“中性”这个语法概念延伸到哲学、意识形态、社会行为、性观念等不同领域,即一切能够破除或避开以二分法为标志的聚合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巴尔特解构了“中性”的23种正面和负面的表征或“闪现”,并广征博引老子、古希腊哲人、卢梭、波德莱尔、托尔斯泰、本雅明、纪德、尼采和凯奇等人的思想,从而揭示了非冲突性的“中性”对于西方伦理学、哲学、政治学和语言学话语中的习常观念所具有的丰富意义。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徐鸮
    谈到“疲惫”,罗兰巴特教会我一个方法,学会在空间里保持“漂移”,如果一场平庸的谈话另自己疲惫,就学会从空间中退出来,可以想象自己躺在浴缸中或在一艘船上,位置不固定所以观点也不固定,可以说观点就退到中性,置身事外才可以脱身。所有的新事物又产生于“疲倦”,当人们在疲倦中(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政治环境),一旦忍无可忍,才会进步,进步来源于“疲倦”,挑剔和不耐烦,而诗就是产生于“词”的疲倦,诗便是词本意的空置,词的移动。中性,模棱两可的夜晚,既积极又被影响的波纹状态,“灵魂的唯一功能,脱离活人。”而中性的灵魂,就时刻追求委婉,非常东方的感觉,中性其实是在变化外面,但我们应该有“对于差别的激情”,这样我们才有完整的感官,最佩服巴什拉从台球运动中得出震荡就是存在的能量,动作通过矛盾发生,有震荡才有变化。2022-10-06
  • Marlboro
    有一天在巴特那里找到自己2023-10-21
  • 堂吉磕碜
    中性:破除聚合关系(对立关系),比如破除好与坏、美与丑等的对立。它搁置各种范畴,如法则、傲慢、要求,拒绝单纯的抗争话语凡是有意义的地方,就有对立关系。意义的基础是冲突,而且任何冲突都会产生意义“沉默是一个有丰满的所指物的能指”“我们总是在出售、购买和交换欲望而已”善意有两种:一种是友情的发散,出于怜悯的慈悲心;另一种是超越的善,一切都是平等的,即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疲惫是一个缺少所指的符号,不是肌肉活动,而是精神的体感。疲惫是个人身体的精疲力竭的呼吁,是要求得到在社会上休息的权利“让我感到疲惫的并不是声响,而是平庸乏味的谈话”“我觉得,紧跟在“我将十分坦率”这句话之后,除了另一句蠢话之外很难有别的。”矫揉造作放进风雅/粗鄙的聚合关系中的时候,它才会生成矫揉造作2023-08-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