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对汉语的认识构成了西方现代知识的一部分。《汉语的意义》从世界文学的思想谱系出发,论述了语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主要考察西方汉语观形成、发展、传播和扩散的过程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尤其重点关注它在西方思想史内部的承续,以及对现代中国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影响。通过将西方汉语观与中国语言文字改革运动联系在一起,作者发掘了现代语言思想和知识话语体系之间的联系,说明中国语言改革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孤立的、完全本土化的社会实践,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汉语成为西方现代学术与现代中国文化之间接触的纽带和媒介,这就是“汉语的意义”。


童庆生 伦敦大学英国文学博士、英国科学院-国王学院(伦敦)博士后、哈佛-燕京研究员,曾任香港大学英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双聘教授,“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香港大学英文学院荣誉教授。研究领域:英国文学、世界文学,著作、编著(合编)八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Eldorado
    “汉语观”周围有太多的铺垫,也许前者只是作者展开自身话语的入口和“抓手”。而自身话语体系建立在对奥尔巴赫、萨义德和雷蒙·威廉斯的消化贯通之上,在“共同现代”的框架下重新阐发了语文学-世界文学对重塑人文传统的重要性。就“汉语观”本身而言,本书的价值在于打通一条阐释逻辑:在由传教士开启的“负面”跨文化“汉语形象理解中,孕育出比较语文学的“东方主义”阐释,后者又在20世纪的五四知识分子处内化为严重的“自我东方主义”策略,影响着“国语改革”和文学现代化运动。但作者对“汉语观”的梳理回避了汉学家的专业理解,无视专业他者的智慧,也通篇未给出关于“汉语”的正解视域何在,便判定一切皆是“误读”。总体上是面向“汉语观”这一对象的特定理论话语操演,行文是展示性而非论证性的。2023-04-29
  • HeliumTrois
    童老师对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如此鄙夷汉语甚至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以及为什么一定要推广拼音或者拉丁汉字,这里面的近代传教士起源,还是很有启发性的。所谓的自我东方主义,可以深思。2023-04-18
  • invisibilis
    大概对一些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可以再从书里提到的碎片做拓展2023-08-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