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充分利用日本及中国大陆、台湾所藏档案史料,体察清末民初的时代语境,以华盛顿会议等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为案例,梳理、剖析当时外交活动的表象、特点及其本质。对晚清至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外交制度的形成、外交政策的制定、外交机构的兴衰、外交人才的培养,以及重要事件中中央政府、外交官僚、社会舆论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全书力求摆脱以往民初外交史研究中重评价、轻实证的痼疾,还原以往研究中未能注意到的细节和时代特点,并追索民初外交与其前后时代外交的关系。


川岛真 1968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大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课程修了,文学博士。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国际社会科学系东亚国际关系史专业副教授。主要著作有:《走向近代国家的摸索 1894—1925》(岩波书店,中国近代史丛书2,2010年)、《东亚近代史》(11卷,合编,岩波书店,2010—2011年)、《中国近代外交的胎动》(合编,东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走向全球性中国的路程——外交150年》(合著,岩波书店,2009年)、《1945年的历史认识》(合编,东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中国的外交》(合编,山川出版社,2008年)、《东亚国际政治史》(合编,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7)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四处观望
    从制度、政策制定、实务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的民国前期外交史。北洋政府谋求”近代“,”文明国化“目标,以浑括主义与个别修约方式改变外交的不平等。作者注意到了国关学方法论中国内对外交的影响以及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多元外交模式。国民政府的外交话语过渡很有趣。考察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潜流问题上,朝贡的话语的使用常常和中国国际地位有关,甚至会向威胁论的面相倾斜,还需要更多个案探讨。2022-01-07
  • 中世与近世之间
    非常扎实厚重的研究,和唐启华的研究堪称双壁了,只不过唐的研究略带“翻案”的意味,本书更显客观理性中立的立场,但也缺少了些情感的冲击。2022-01-10
  • 隐清
    专业 细致 深入 难读,也是一部为北洋政府的近代外交正名之书,特定时期有特定的处理方式,并非也是所谓”近代外交“一定优于”革命外交“2022-01-0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