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深入探究 “身体” 在信息时代的命运,责无旁贷地阐明我们所身处的虚拟时代以及未来的走向。我们作为 “人类” 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我们终将成为 “后人类”。人类为什么会向 “后人类” ?“后人类” 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要加入恐龙的队伍,成为被淘汰的物种?智能机器人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凯瑟琳﹒海勒梳理出三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信息如何失去它的身体;赛博人的文化观念与技术建构;控制论对人本主义主体的消解。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人类必须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这个星球甚至人类自身。


凯瑟琳·海勒 N.Katherine Hayles,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约翰﹒查尔斯﹒希利斯文学讲席教授。精通英语和化学。代表著作《计算机,我的母亲》《数字主体与文学文本》,与人合编《混乱与秩序》。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廖芜
    以时间为轴对后人类发展史的探讨,却一直被其论题本身的分裂性和复杂性撕扯。而在淬骨炼心的拉扯和重构中,作者奉上了信息的具身化,记录了电子人的偶像化,论证了我们作为后人类无法抵抗,或许恐惧,但是必须顺应的后现代历程,即打破界限,不断分化的宿命,并希望人们可以认清这一过程中逐渐强大的真正的自我。2018-05-28
  • kamome
    终于啃完了,除去翻译上一些生硬到快让我脑袋打结的句法问题,Hayles对于科技人文的分析与视野都展现了在科技信息新浪潮时代中的重要性,“后人类”一概念在大多数科幻类作品当中经常以令人恐惧和迟疑的形式出现,但回归到科技领域本身技术对人类认知和生活上的改变无法只以自由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甚至说自由人文主义将思考和认知看作是决定人类本质性的因素会遮蔽掉科技发展的深层影响。全书详述了三次控制论发展、信息如何失去“身体”以及赛博格如何作为新的文化表征等内容,论述了诸如模式/随机、反身性等重要概念,作者想要打开的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后人类领域,如同Hayles所说的不要等后人类思想早已稳固之时再激烈地动摇,而应该在此刻就进行关于后人类的讨论,尤其是在技术深度参与我们的生活而我们早已成为后人类的现在。2021-01-19
  • 穸苑花深无地
    “尽管一些流行的说法认为后人类是反人类的和毁灭性的,但是我们可以精心勾勒另一幅有助于人类以及其他生命形式长期生存的图景。对于其他生命形式,不管是生物的何人工的,我们都愿意同他们共享这个星球甚至我们自己。”2019-12-2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