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里尔克看到塞尚的画作,大为震动,之后的着魔与入迷,以及他的震撼与心得,诗与思的狂喜,俱化入一封封书信里。海德格尔见到后,大为赞叹,并多方推动,终于1952年得以出版。这些书信,其实是大诗人与大画家的心印。

◆◆◆

这些书信萃取出了绘画的真正本质⋯⋯塞尚的伟大,唯有经一个等量级的大诗人方道得尽。

—— 《纽约客》

在通往圣威克多山的朝圣路上,塞尚所作的探索抵得上西方所有艺术博物馆、所有哲学博物馆的一切研究。

—— 海德格尔

我在写《艺术家》那首诗的时候,正在读里尔克描述自己狂迷塞尚的那些书信,于是,他的一些词句就被引入了诗中⋯⋯塞尚画出了那些无可争议的画作,那些画作如此安稳,乃至让你安稳,让世界安稳,让你在这世间安稳。

—— 谢默斯• 希尼

◆◆◆

在塞尚无数次凝望、无数次变奏的《圣维克多山》前, 里尔克说,自摩西之后,再无人能见一座山,见得如此伟大。

1907年秋天,巴黎的“秋季沙龙”画展上,里尔克见到塞尚的画作,惊为天人。他惊呼自己简直是盲的,自出生以来至今简直一无所见。而只有遇到这位大画家,才算开了眼。他从此处开始学习观看。于是,他着了迷般地,几乎天天去看那些画作,发了狂一般地,几乎是天天写着书信,记录他在那些画作里的大发现,记录自己的所得所见,记录自己在画前的失魂落魄与嗒然若失,记录那些视与思的狂喜。

这些书信,是他的观画记,也是观看记 :他日渐明亮的眼睛对周边万物的观照记录。此外,更有诗人的谈艺录⋯⋯

大诗人里尔克与绘画大宗师塞尚的相遇里,

有诗、有画、有思,也将有燃烧与迷醉。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奥地利诗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德语诗人,被奥登称为“十七世纪以来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有《秋日》《豹》《杜伊诺哀歌》等。

光哲,“纸上造物”联合创始人,“眼与心”书系策划者,兼职译者,另有《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朝圣者的碗钵:莫兰迪画作诗思录》等作品。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懒风
    编排得异常精致的一本书,编辑很懂,时时会有会心之处,艺术书籍就应该这样做。内容上,严格地说不能用论塞尚来覆盖,但是当然了,塞尚确实是特别的。从我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敏感于里面对“劳作”的强调,这一种思想的潜流,简直是时代的底色了,抓住它,想象回荡在其中的是怎样一种信心和希望,也许就会更明白结束时候的灰丧。2019-12-29
  • Little Bee
    读吧,哪怕只为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及,难得遇上这样的译文)2020-05-30
  • 竹官碧
    “他知道如何咽下自己对每一个苹果的爱,将它永远留在画出来的苹果里。”“一只狗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心想:另一只狗。”看到不少人吐槽画是黑白的,讲真你去看一幅受限于开本及印刷工艺而无法做到消弭色差且已经缩小到毫无细节的画还不如借助里尔克的描绘去体会真正的色彩所带来的感受,这样难道不是更接近读信人的处境、从而更能在阅读中获得一种美妙诗意的震颤吗?2020-05-2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