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落幕了。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在欧洲的视角内,将这个世纪界定为从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至1991年苏东解体为止、作为“极端的年代”的短二十世纪。与作者的看法不同的是,在《短二十世纪》一书中,作者将中国的二十世纪界定为从1911至1976年为止、作为“漫长的革命”的短二十世纪──这是一个极端的、但同时也是革命的时代。

《短二十世紀》作者论述了中国在这个“短世纪”中的两个独特性:第一个独特性集中於这个“短世纪”的开端,即在革命建国过程中的帝国与国家的连续性问题。第二个独特性集中於这个“短世纪”的终结,即革命与後革命的连续性问题。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gjsyroq
    22年读过 政治整合、文化与政治、人民战争2023-01-19
  • Derridager
    挑了几章感兴趣的读了一读,只能感叹读汪晖几乎等于是在明确自身意识形态光谱位置。Korean War那一章非常值得一读,倒不是因为写得有多好,而是读到结尾就能够很明确地反应过来,立场的不同原来真的可以带出各异的论证。发现这个,能带来阅读乐趣。我的感受就是“原来汪老师在这儿等着我呢”。对这篇文章最精准的评价来自杨奎松老师,即该文作者在“以论带史”,表达对KW正义性的绝对支持。除了杨文的批评,相信读者还可以很明显地感到汪老师的“双标”:美国档案的只言片语不足采信,但是主席的所有发言都可以为战争定性。另外,这个文字读起来真的很累。2022-05-04
  • 八月槲寄生
    还可以吧!读完觉得90年代和本新穷人、游民没什么关系了: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早把话说完了(并且说了这么多年写了这么多书)。歪个十万八千里的题——当下学者们都不无保留地说女性主义为xx主义/立场/争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视角。无论在哪个国度、生产或再生产领域都占据一半空间的群体竟然在21世纪10-20年代还是充当提供某种借鉴的介质,根植在语言中的隐喻性不禁使我啼笑皆非。2021-12-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