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笼罩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死亡的解释和丧葬的规定,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又是如何运用新方法来管理和应对跨越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上海开埠以后,人口激增,几次战争带来了大量人口涌入租界,为租界的丧葬管理带来难题。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但西方的死亡文化也同时影响了上海,甚至日后中国各地城市,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镰刀与城市》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Wowie Zowie
    选择新旧交替、权力错综的上海作为死亡社会史研究的地点,必然会有丰硕成果但也相当挑战。以上海为例,可窥上海以外的文化图景。对死亡的态度耐人寻味:妥善安葬既源自“敬”也是“畏”。资料很丰富但无奈地破碎,不得不佩服整理之耐心,遗憾的是翻译还欠晓畅,编校质量不高。2022-09-05
  • 红狼
    论文出成书是最新趋势吗?2022-08-29
  • phoenancy
    体例上来看,是一本学术著作的写作范本,线索清晰、逻辑通畅。每章有小结可供概览,但又不是单纯重复全章内容,而是在提炼内容的基础上作结论性的论述。也就是说,读者并不会因为读过小结和结论之后就把书束之高阁,章节内的具体论述还是很有吸引力。穷人难得安葬、旅人倚赖同乡会、葬礼是一种社会地位的宣示、当局出于公共卫生的考量而推动支持公墓等等这些内容,尽管就上海的情况而言是第一次读到,但也没有出乎意料之外。让我觉得颇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到家属会等到确保棺椁可以安全运送回乡后才安排这类事宜;之后又指出,人们对死者极其尊重的同时,对死亡极其厌恶,人们担心未得安葬的死者鬼魂会惊扰生者的生活。那么重风光大葬入土为安到底是出于敬重还是出于功利?葬礼到底是缅怀,还是袚除?扣掉一颗星是因某些显见的编校错误和个别糟糕的翻译。2022-07-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