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鼏宅禹迹》持旗帜鲜明的“信古”立场,是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作者采用“历史语境下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既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夏代的王世、积年、都邑、族氏和重大史事,从而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历史背景;又用“文化比较法”重点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诸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科学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夏文化的开端和终结(即夏商分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夏文化应该包括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并通过对夏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对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属性做出新的判断,从而更为准确细致地理解夏文化的内涵。


孙庆伟,男,生于1970年,1988年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山西晋侯墓地、陕西周原和周公庙遗址的发掘,出版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追迹三代》、《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等专著。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傅首付
    诚如作者所言,夏是一个认识问题,但行文中将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相联系却难以苟同。国人大抵以秦以来的统一帝国去想象“王朝”,在此可谓不确,须要小心措辞才好。而对于“夏”,由于不存在与之匹配的自证文本,难以认定这个词是自称还是后世的指称。商代青铜器所见铭文显出“毛笔”的痕迹,那么夏是否有了文字了呢?商文化以前就是龙山文化,与史称的“夏”联系起来确是自然的事情,但即使再相信也不便即称“夏文化”。既然是来自材料的总结推测,不如成为“文化构拟”,以为“*夏文化”可。相比于夏的存在与否,相信与否,我更想看到在土地上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交流的。重建中国古史,势必要确立一个主干,若干中心,因而其他变成了佐料与附庸。但历史不应该这样的。2020-08-27
  • 寒鲲
    用极具逻辑性的整合,将考古学之二里头文化前沿成果与文献记载之夏王朝,进行基于核心器物的文化因素分析法比对,并充分结合煤山、王湾、后岗、造律台、花家寺、陶寺诸不同层级的同期文化圈层之地缘分布,给出足以令人信服的二里头文化即是夏代夏文化之结论。既对顾颉刚以来之疑夏做出了有力且系统的回应,也对考古科学引入以来的证夏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大开大合,气象不凡,礼赞。2020-12-23
  • #祝小娟#
    作者明确表明了自己的“信古”立场,广泛摘引各类文献而鲜少深入论证可信度如何就不奇怪了。“疑罪从无”本身也是一种先入为主(换句话说,和作者鄙薄的盲目怀疑本质上是一回事),而作者有意回避了自身的认知局限性。将本书视为关于夏文化研究的一本资料汇编比较好,重点相对齐备,可以帮助读者对现在的夏文化研究方法和框架有大致的了解。2019-09-2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