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德罗伊森主张史学方法的本质是“理解”,认为历史学家的目的在于根据当时的需要和问题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他的历史理论代表了德国19世纪历史主义反思的高峰。

德罗伊森治史兼重史事考证与史学理论建构,1857年起,他曾十七次在大学里讲授过“历史知识理论”,除1868年出版的“大纲”部分之外,系统的讲稿先后有徐本芮的整理本(1937)和彼得•赖的考订本(1977)。彼得•赖考订版共三卷,《历史知识理论》系第一卷(即《历史知识理论》主体部分)的选译。原著包括三部分:德罗伊森讲授史学理论的手稿、大纲草稿、正式出版的《历史知识理论大纲》。《历史知识理论》以大纲的条文为骨干,将手稿中相关内容选出分别附录在条文之下,以此精炼地显出德罗伊森历史理论的要义。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Droysen, Johann Gustav,1808-1884),19世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

德罗伊森生于波美拉尼亚的小城特雷普托夫(Treptow,今波兰境内),其父是一位随军牧师。青年时代就读柏林大学,深受柏克和黑格尔影 响。毕业后担任方济各会牧师,并同时在大学授课。1840年起,德罗伊森先后执教基尔、耶拿、柏林大学,同时在政治上颇为活跃,曾担任法兰克福议会的议员,参与制宪会议。他在历史著作中表露出强烈的实际政治关怀,宣扬德国的统一只有在普鲁士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是普鲁士历史学派的开创者。

他前期学术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古典时代的历史,著有《亚历山大大帝传》(1833)、《希腊化时代史》(两卷,1836、1843),这两部著作后来合编为三卷本的《希腊化时代史》(1877、1878)。他首次用“希腊化”一词来指称整个文化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闲云野鹤
    2023.9.15 于北师宿舍读毕在北师读1000本书 12/1000p93叙述性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德罗伊森已经察觉到了叙事方式对历史表达的影响,这早于海登怀特多年。p96 在选择叙述作为表达方式时,必然有一个片面性存在。 此言可谓极其有理。 没有最好的叙述方式,只有最能表达自己观点和立场(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叙事方式。德罗伊森提倡理解,其实也走在了克罗齐和柯林武德前面。可惜中文无全译,本人亦不通德文。另,德罗伊森在讲语言时,说语言本身也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对语言哲学很有思考价值。另,文献通过语言表达,那么语言的内在缺陷是否会束缚文献所表达的历史事实?2023-09-15
  • 玄麗(已結婚)
    这里的历史用途跟与国家政治和教育有关伦理学放在发展进程看 在时间的关系2023-03-06
  • 薄荷橙子
    鲜明的亚里士多德观念,即科学、哲学和艺术用在历史学中时应当如何。由此区分历史学的三个部分:方法论(材料收集-史料考证-解释)、系统论(材料本身的内容、材料呈现的形式、历史表述的方式、历史表述的目的或意图——史学家的个体倾向及其道德力)、体裁论(四种表现模式,不是为了追求客观,而是为了寻求理解),分别对应史学家工作中的科学、哲学和艺术维度——其他历史模型:黑格尔(前)、克罗齐、费特、狄尔泰、尼采2023-12-1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