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进学丛谈》为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学术文章结集,也是她对四十年进学生涯的回顾。《进学丛谈》共五辑五十篇,葛晓音教授用“杏坛探颐”“师友遗影”“书刊因缘”“新著撷英”“潮头点滴”等五辑在追溯进学之路上的点滴时怀人忆事,如对林庚、程千帆、陈贻焮等先生的回忆,良多感怀;亦在追忆不同人生阶段对进学之道的感悟时提点后人,颇多启发。《进学丛谈》可谓葛晓音教授“朝花夕拾”之作,文字朴实,感情真挚。


葛晓音,1989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荣休教授,国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唐宋散文》《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唐诗宋词十五讲》《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唐诗流变论要》《杜诗艺术与辨体》等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事有難言齋主人
    纂集葛老师诸篇论学相关文字,功莫大焉。初版“探赜”均误作“探颐”,不太应该,期待再印更正。书首论林、王、陈诸先生文字有指示门径之用,其后各篇则颇多轶事。葛老师回忆上袁先生课时“总是早早就到课堂,抢占最前排的位子”“记笔记也是最认真的,几乎每句话都记”,以及“三年硕士生期间,我写了大约40万字的读书笔记,投出去十篇论文稿”,诚可谓不折不扣的大卷怪前辈。又凡尔赛如“而我刚毕业三年,文章也才发了十几篇,又不出去开会,怎么会引起他(按,指松浦友久先生)注意呢”;豪横如把硕论整本寄给《中国社会科学》——但最后还是发了;令人感同身受如连遭《文学遗产》退稿三次,以致八十年代“再也不敢投稿”。如是种种均富兴味。2022-03-21
  • 嗯?
    最后一个专题关于学术现象与学术方法的讨论。2023-01-14
  • 小野妹子
    第一义研究,文本细读,由内而外。外围研究其实符合研究生扩招的总趋势以及学位论文生产的总需求。这一层面的学术研究不是说为了解决什么大问题,仅仅只是顺利毕业,拿到学位。2023-01-0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