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诗经》到鲁迅,中国人为什么独爱草木?博物学者马俊江读草释草,重现中国人藏在小草里的精神家园

作者生长于北地,大学毕业后到了江南小城金华教书,江南生长的草木,在作者看来处处是生命的奇迹,从此开始认真观察草木,开始认真书写草木。这些草木不仅仅属于自然,是自然之物,它们生长在大地上,也生长在人类文化史里。漫长的岁月中,一棵草和人建立起了情感联系,一棵树也经历着人世变迁。作者在《诗经》、药典和农书里上下求索寻找资料,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给读者讲述草木在人世的经历和故事。而这些故事不仅只是故事,故事里有的是我们祖先曾有的生活。那种生活和草木有关,也和一种美好的生命方式有关。


马俊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者,博物学者。七十年代北方的乡下孩子,八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的文艺青年,九十年代的高中英语老师,二十一世纪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人在江南,做大学老师。北方平原阔野的草木虫鱼,让我对天地万物与人类文化保有永恒的憧憬与热爱。人生轨迹是从乡村到城市,从北方到江南,对于文学与博物的热爱带来的是精神地理的变动不居:从英语到中文、从文学到草木虫鱼,从现代到古典……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却笃信这是读书人的本分。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树扶疏
    “有一天枫桥不在了,但这首诗还在。诗在,枫就在。”记忆中那些温润的草木,蓬蓬勃勃地涌上心头。就这样,期待春天,一场盛大的花事。2024-02-16
  • 寸寸欢喜
    和作者有一点类似,也是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去年到南方上学,见识了南方的秋天,真的感觉很不一样,不过放假有点早,没见识到冬天的红花白雪。第一辑读得比较轻松愉快,和自己见到的很多植物对照,第二辑引用的诗文比较多,我就读得有点囫囵吞枣了。很喜欢作者对待草木的态度,不仅是自然,也是文化,还有记忆和情怀,不管南还是北,都各有各的欢喜。2023-01-17
  • 安迪斯晨风
    植物科普和人文知识的结合,佐以作者的亲身经历,非常好看。2023-07-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