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柏拉图的理念学说》是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者(马堡学派)保罗·纳托尔普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基于德国观念论立场,尤其基于马堡学派的新康德主义立场,对柏拉图的理念学说进行了重新理解和解读,并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的理解。《柏拉图的理念学说》是柏拉图思想研究和诠释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海德格尔在1925年就指出:“《柏拉图的理念学说》已经决定性地规定了最近二十年的柏拉图研究”。 全书除了两版前言之外,正文一共12章,外加一个“反批评附录”和对12章内容的补充说明。


保罗·吉哈德·纳托普(Paul Gerhard Natorp,1854年1月24日-1924年8月17日),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纳托普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从1871年起,纳托普在柏林、波恩和斯特拉斯堡学习音乐、历史、古典文学和哲学。1876年纳托普在斯特拉斯堡完成了他的论文,师从哲学 家恩斯特·拉斯,并于1881年在新康德主义者赫尔曼·科恩完成了他的任教资格论文。在1885年,他成为马堡大学助理教授,并在1893年成为哲学和教育学的正教授,直至他1922年退休都在此任职。在1923年24月的冬季学期,纳托普与马丁·海德格尔开展了密切的交流。这时海德格尔已经来到马尔堡,纳托普很早就读过他关于邓斯·司各脱的作品。纳托普对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早期著作有所影响,对现象学之父埃德蒙德·胡塞尔的思想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生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saki
    看完此书不得不感叹阅读过程的艰辛:仿佛穿行在布满“一”与“是”的、不见天日的密林中。熊林先生把“sein”翻译为“是”而非“存在”,虽然“是”会更贴近原意,但易造成“同语反复”,明显降低句子的通畅程度,给理解增添了新的困难。不过也无法,如伽达默尔说的语言之间存在着诠释、存在着理解的差异——谁说不一定好呢?世界不正因存在着差异而丰富多彩吗?总的来说印象深刻的是第九章讨论时间和伦理学的内容,柏拉图的时间观是一种“从规定到无规定”这种“流动的、生成的”时间观。对于伦理学中提到的“平衡波动”是源自于柏拉图《斐勒珀》中与苏格拉底对话的启发:只有沉思的生活是平衡的,是持存之“是”的追求,快乐与不快乐都是朝向生成与毁灭,都是扰乱平衡的“波动”。这跟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沉思的生活就是最高的善(幸福)一样。2023-07-18
  • 大伟
    对柏拉图的思想发展脉络和转化历程的分析彰显出作者深厚的功力,也是带领读者来对西方思想谱系的源头(之一)进行了一种清晰综合的梳理。2023-09-30
  • 战场原白字
    自两千年前的天神到儒雅随和的你2023-01-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