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理解之谬》(1972)与《改变之谜》(1983)中,埃德加·列文森阐述了分析师与病人之间――无意识的、持续的、不可避免的――互动的诸多方式。在列文森看来,治疗师无法不与病人发生互动,分析的疗效源干治疗师从互动纷扰(及其导致的相互重演)中抽身出来,并与病人共同反省彼此在对对方做什么、在和对方一同做什么。列文森发现,分析师-受分析者之间的互动总是会重复那些代表着受分析者早年家庭关系的经验模式。对分析师-受分析者的关系以及分析过程展现的方式进行概念重建,已经成为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中当代人际与关系流派的基础。然而列文森的观点在《理解之谬》中最初形成之时,是革新的,在《改变之谜》中得到更充分的阐述时也仍是如此。

精神分析的思想与实践远离了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转向对临床过程的互动、重演、参与方面的当代理解。在精神分析思想与实践的重新整理中,这两本著作的影响力已毋庸置疑。分析出版社在精神分析新视角丛书中欣然重印此两本著作,并由丛书主编唐奈·斯特恩新为作序,《理解之谬》与《改变之谜》完全无愧于精神分析的“当代经典”之称。


埃德加•列文森(Edgar Levenson)是人际精神分析学派现存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理解之谬》(1972)和《改变之谜》(1983)是促进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从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向当代强调互动和参与的观点转折的经典著作,无愧于“当代精神分析经典”之称。他的其他著作有《偷来的自我:精神分析的人际观点》(The Purloined Self: Interpersonal Perspectives in Psychoanalysis)(1991)以及尚未结集的多篇近年论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水戈辰
    似懂非懂看完了,有很多用典因为知识储备和文化差异看得迷迷糊糊的。2023-05-08
  • Mindhunter
    对于注重关系中的互动的心理咨询师,这本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所以给予5星推荐。书中内容是作者两个时期的著作合在一起,有明显的风格变化。在横跨多学科,纵览精神分析各流派的观点,进而提出个人的观点,同时并不否定任何其他理论,并建议读者形成适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的理论指引,这种态度和立场本身就是很难得的。我把这本和Mitchell的《精神分析中的关系概念-一种整合》并列为真正的关系精神分析强力推荐著作。2022-01-13
  • 又名怪兽
    最近读埃德加·列文森的书,很庆幸读了他的书,让我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启发。他提供了精神分析的结构视角,即病人有着独特的赖以生存的生活结构范型,他的知觉是真实的,是治疗师以真实人格和结构与病人结构系统影响互动的结果。治疗师与病人的互动是病人结构的同形重复,即病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都会在治疗中重演。对治疗师重要的能力,不是抵抗病人的歪曲或非理性互动的诱惑,而是能陷入、沉浸和参与到病人系统中,然后设法走出来。这要求治疗师足够坦诚地面对内心。其实,结构视角也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看似更新的人际交往或许是已有生活结构的同形重复,更新的是卷入的对象,而改变从未发生在深陷其中的我们身上。警醒。2021-06-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