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雅明一直以一个自由作家和翻译家的身份维生。他几乎将一生奉献于写作。他写了大量的有关十九世纪的文化、文学论文。《经验与贫乏》收编了作者自19 15年所写的《评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两首诗》(《诗人之勇气》《羞涩》),1920年所写的《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概念》,1931年创作的《评弗兰茨·卡夫卡的建造中国长城时》,1933年《经验和勇气》再到1934,《弗兰茨·卡夫卡——纪念卡夫卡逝世十周年》,1938年的《致格尔斯霍姆· 朔勒姆的信》,总计十二篇力作。其中《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白痴)》、《评歌德的(亲合力)》、《贝尔托尔特·布莱希特》等几篇均写得有艺术见解,又有细腻情感的表达。


瓦尔特·木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德国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在申请大学教职失败后,一直从事文学评论和翻译工作。他的作品在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纳粹兴起后他离开德国,1940年在法国与西班牙边镜自杀。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一颗咖啡豆
    一个论文集。语言晦涩,尤其是本雅明的早期作品。即使是翻译,还是觉得很拗口。后期的作品就简明很多。2014-02-07
  • Keith
    对卡夫卡的分析太精彩了2013-08-27
  • 孟冬
    经验对存在的重要在于,它提供了生命感,确定了生命的价值。但讽刺的是,随着经验的膨胀而来的是贫乏。当经验不再给人以“新”的感觉时,人们便期待重新开始,从头再来,渴望新的经验更新内在的单调和贫乏(对卡夫卡犹太教弥赛亚的解读对我便是一种更新)。而一旦陷入单一贫乏的生存感觉,便会产生荒诞感。经验贫乏意味着没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没有新的创造力,困囿于意识沉闷的深海里感到存在的倦怠和虚空的现身。但此篇篇幅太短,没能看出本雅明的忠告,只由贫乏联想到齐奥朗的“生命在疯狂中创生,在倦闷中解体”(也许相似)。现在的疑问是,假如没有贫乏、倦闷,生命可能一直处于灼热与存在状态吗?如果卡夫卡城堡中那个山脚下的村子如同犹太法典中圣徒传奇的村子,那饱受恐惧与战栗侵扰的K的出路是否是懂得法典中身体为灵魂设宴的含义。2019-09-2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