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冯友兰先生所著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奠定了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许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史名著。

冯先生自谓就内容而言,《中国哲学史(全二册)》有两点“发先人之所未发,而后来也不能改变的”:一是将先秦名家分为合同异、离坚白两派,二是区分了二程思想的不同。实际上,如陈来教授所言,书中例如“孔子的正名主义,墨子的功利主义,孟子的理想主义,老庄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种派别,王充自然主义,《论衡》的唯物主义,以及程朱异同,朱王异同,佛教的主观唯心论语客观唯心论”等诸多观点与提法,亦皆属创见。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后考取公费留美资格,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博士论文出版后,获博士学位。归国后曾执教于中州大学、广东大学和燕京大学。192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并曾任校秘书长、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席等职;抗战期间随清华大学南迁,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提出的“释古”理论对史学研究有方向性价值,“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论,则对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他本人的学术成果,更是在这两个层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是冯先生对其一生重要著作的总结:冯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安仁
    写得真好,那时的冯先生,思想没被污染,客观又理性,寥寥数语,把先贤思想分析得清楚明白,虽然有种在古书中找哲学的感觉,但总比那些庸俗的马克思史观下的哲学史好。2019-05-08
  • 慕永
    读了这书发现自己的古文功底很弱了,很多根本是半懂不懂的。还有一个感觉,冯先生引入西方哲学体系来划分中国哲学,似乎并不彻底,有一种机械感。2018-05-31
  • 克拉
    历经一月有余,终于读罢冯老先生哲学史。惊叹子学时代的百家争鸣,可叹经学时代的附会演绎,唯古是中国人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政治两千年,未能醒悟,最终被西洋大炮所敲碎,却依然讲科学附会于儒道之上,可笑!百年前冯老感叹没有近古哲学,现在看来依旧没有。理、心可以说是中古的两块瑰宝了,其余无甚可读。2020-02-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