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邊境社會」是一個被集體建構出來的概念。

歷史上的中國政治,建立了一套以華夏為中心的天下觀,透過朝貢與土司羈縻的方式,來維持其與邊緣四夷的政治秩序。

「華夏中心」形塑「典範歷史」的框架,相對於「中心」而存在的「邊境」,

被政治制度、官僚體系、特定的文明意識形態與文化架構,塑造成一個在地理、政治、權力與文化層面的邊陲地位。

連瑞枝在《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一書中,以中國西南之白人治理階層以及周邊鄰近人群為研究對象:識文與信仰佛教的白人精英階層曾維持六百年的佛教王權,在明朝統治下,成為帝國治理西南的重要中介者,他們在推動西南人群社會與歷史的形塑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書中沿著二個軸線,一是地方社會,一是帝國制度,討論不同人群如何在帝國身分制度下選擇成為僧人、士人與土官,並在土官與流官二元政治架構中,後續產生人群結群與社會聯盟對象之分流與變化。

西南人群為了申明身分而做出一系列的行動與選擇,而身分選擇的背後都有其政治與宗教的考量。書中主要以儀式權與儀式化機構的角度來討論人群與社會結盟的機制,這些精英階層為了尋求儀式權的合法性,也使其社會的整體精神隨著身分分流而產生歷史敘事的歧異與分化,包括大理白人世族的身分流動與移徙;土官聯姻、政治聯盟與「盜匪」動亂;乃至於在明朝儀式改革下,不同身分的人群如何透過一套儀式框架與政治語言來追求身分的合法性。

全書以地方人群的流動與階層重組、口傳到文字書寫、正統儀式權與歷史話語權等角度,來描寫一段族群政治流變與族群形塑的歷史。是一本致力於從邊境人群角度重構歷史的學術作品。


連瑞枝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包括邊陲人群與族群歷史、傳説與歷史敘事、歷史人類學、宗教與地方社會,研究地點主要在中國西南地區與台灣。著有《隱藏的祖先:妙香國的傳説與社會》(2007)、《客家、女性與邊陲性》(合編)(2010)、〈女性祖先或女神〉、〈神靈、龍王與官祀〉、〈土酋、盜匪與編民〉、〈大理山鄉與土官政治〉等論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pacinoson
    云南边境之地文化融合溯源之旅。2023-04-25
  • 支离疏
    倒是很有趣的一种讨论,地域历史研究新视野。据说简体版删去了一些内容,我不确定,也没有对比过,感觉没什么好删的。2022-07-02
  • Herring
    反思历史如何被创造的好书!章节小结通俗易懂,概括得当。白人仕途选择分为僧官、儒吏和土官三类,其中,儒教(被认可的上升途径)逐渐取代佛教(口述传说)在西南成为政z意义的文化资本;白人,一方面被更名成僰人(正统历史的异化),另一方面又被赋予了土官职位作为当地朝廷的化身,拉拢地方精英。这三个群体之间的关系阶层疏离也矛盾,而女性通过联姻和生育串联其中,为父权世袭制度的传承和社阶层的联通打下基础。综上,白人的身份在明朝和地方之间不断变化,推动了阶层流动,分化和整合,也促进了本土秩序的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历史书写(编家谱、祠典仪式)成为异族将社会地位和政z声望合法化的手段。非常翔实的考据,充分说明历史是他者寻求正当化的手段,是口述/神話与正统的结合,是复杂的线性思维,需要放回语境,对照解译。2023-02-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