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 睡眠而非梦境与文学创作有何关系?睡眠这一最私密的行为,如何成了公众表达的元素?

※ 一本精美的睡前读物,一份文学爱好者的礼物,从睡眠角度重新进入《城堡》《恶之花》《地狱一季》等文学经典。

※ 波德莱尔、卡夫卡、普里莫·莱维、兰波、奈瓦尔、菲利普·雅各泰、普拉东诺夫……《入眠之力》是有关12位作家的12堂文学课。

※ 以睡眠为主题重新串联文学作品,一本经典法国式主题批评的典范作品。

内容简介

睡眠,而非梦,曾被作为思考的对象吗?它是建构文学的材料吗?睡眠,过于寻常之事,我们很少去关注它,或者只有在失眠时,我们才会在药物的帮助下重新找回它。

普里莫·莱维、兰波、菲利普·雅各泰、普拉东诺夫……眼前这本小书为我们讲述了12位作家与睡眠有关的写作。批评家巴谢以纯文学而非神经科学的方式考察上述创作,并发现,睡眠在文学中无处不在,它潜入许多我们未曾注意的文本,在叙事中自主运行,塑造作品,这便是文学中的一股“入眠之力”。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入眠之力》中有些作家的名字如雷贯耳,比如卡夫卡、波德莱尔;也有些相对陌生,比如穆齐尔、阿伊吉。不论曾经熟识与否,打开这《入眠之力》,我们都会跟随作者在文学中找回久违的宁静与慰藉。


皮埃尔·巴谢(1937—2016),出生于来自敖德萨的犹太裔移民家庭,法国作家、批评家、文学研究学者,任法国重要文学刊物《文学半月谈》编委三十余年,曾执教于巴黎第七大学,开设著名的研讨班“感性批评”,涵盖古今经典,尤其是古希腊政治哲学、希伯来典籍和俄罗斯文学。代表作包括文学研究集《入眠之力:文学中的睡眠》《灵魂晴雨表:日记的诞生》《一到一,文学中的个人主义》,反思冷战史的《雅西谈话》《窥伺,关于意识与历史的札记》,及一系列回忆录式作品《吾父自传》《彼时的爱》《在我母亲面前》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书蠹鱼
    “在我们历尽千辛万苦有文字发表之前,我们早就开始通过白日梦的形式讲故事了。而将故事写出来还需要单调乏味的劳役,难怪敏捷的无意识会对此畏缩不前。”——《成为作家》2023-02-06
  • 黛疏
    “赤裸的大地在不安中睡去,好像一条被子滑落身下的母亲”。最喜欢第八章讲《城堡》,书里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梦作为私人的事情,却越来越澄明(有光亮之意,与梦之黑暗相反),对于K而言,折磨是始终无法“过夜”,大雪的寒冷逼促他找到落脚点,大雪的安静召唤他入睡,可无论是在旅店大厅地板,还是白天需要腾地的教室,K始终被至于公共背景之下。入睡在此处便是一种生命和爱欲的渴望,能庇佑爱情的安宁之地始终难以获得。巴谢既看到了K的悲剧;看到了权力对睡眠的控制,重负的村长在床上翻滚,也看到了城堡中人的无眠,疲倦前行。2023-08-09
  • Alain
    汉语的“醒来”和“睡去”好像就在提示我们睡眠是一种从此岸通往彼岸的方法,这个彼岸不同于“死去”后才能抵达(换言之永远无法抵达)的虚幻的承诺,它是可暂时抵达的真实(但不能定居),正如文学虚构那超越现时与现世的真实,或许也是布朗肖命名为孤独的文学空间的样貌之一,在这里为弃绝、退场、无我留出一个身位,永远停留在眠之国度的希冀就如同一个作家要写出“那本书”,不仅充满诱惑,也绝不可能。2022-05-0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