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田余庆先生自谓其历史研究成果“多属发微初探一类,言人之所未言”。《秦汉魏晋史探微》所收十九篇文章,正是他在秦汉魏晋史领域索隐探赜的代表作。这些文章见微知著,就秦汉魏晋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引人入胜的考证与辨析,如秦汉之际的楚地反秦事件(《说张楚》)、汉武帝由扩张政策向“守文”政策的转变(《论轮台诏》)、曹魏草创期与其他政治势力的矛盾斗争(《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蜀国政治史(《〈隆中对〉再认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蜀史四题》)以及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之关系(《孙吴建国的道路》《暨艳案及相关问题》)等,皆为影响深远、备受推重之作。


田余庆(1924—2014),湖南省湘阴县人。1950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代表作为《东晋门阀政治》、《秦汉魏晋史探微》和《拓跋史探》。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amelia
    只能说粗粗翻完了,为大师级的考证、严谨的用词和推理而折服。好的历史学家无异于推理学家,且要从一大堆为尊者讳、成王败寇的文献或蛛丝马迹中去伪存真,比侦探小说更困难。诸葛亮的形象得到纠偏,与隆中对相似的见解,与之争锋的李严等旧巴蜀势力,一度甚至被搁置的地位,和精于用人的治世之才,是个好丞相,但未必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孙吴建国大体上从暴力-对旧门派的武力清洗-建立新的用人班底等一系列发展史,而且相较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蜀汉以“汉室贵胄”自居,东吴政权缺乏合法性的尴尬;以及蜀汉为何只能偏安,连荆益之奢望的论述十分精辟。后面对魏晋军事政权流变亟需也颇有值得反复琢磨的地方,值得反复读,耐心读。其中关于曹魏、东吴,不乏与大家族的互动和微妙关系。这也为后面魏晋的门阀政治埋下伏笔。2023-08-27
  • 月胧明
    有些地方的些许观点如今已经略显陈旧,好在学术是发展的。通过田先生的后两篇随笔,反而更让人对往世叹息而又满怀期待。如今的史学发展状况不知道田先生如果能看见,会不会失望2023-12-11
  • Lee
    1.南阳颍川陈郡,战国时为秦楚韩交界,李信伐楚时,昌平君于此地反秦,秦末时此地又成为反秦基地。2.非张楚不能灭秦,非承秦不能立汉。3.曹丕解除臧霸兵权,青徐地区出现不宁,故广陵之役可能并非攻吴,而是为了处置青徐动乱。4.刘备死前,并未以隆中对方略为念,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才真正尽其才用。5.诸葛亮以法治蜀,出发并不是思想理念,而是着眼蜀国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需要。核心内容是不论亲疏远近,刑赏一统于法,实际上就是使新人旧人有共同标准,巩固统治。6.全面江东化需要江东士人充实政权。人才贡举养成出现混浊腐败。暨艳张温等人坚持澄清检核官署,被孙权严惩,正是为了维护江东四姓仕宦特权,完成孙吴政权江东化。7.两晋之际屯兵广陵,目的是接应士族与遏制流民帅过江。郗鉴时才渡过长江,驻军京口。2023-12-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