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发光体》是一部系列丛书,对每年在公共博物馆和画廊中展出的中国艺术家作品予以回顾。《发光体2号》或许无法提供最详尽的展讯,但却是对最优秀的展览的最广泛记录。《发光体》重点关注青年艺术家的成就,通过对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强调来追踪时代的脉搏,记录中国的当代艺术。

继《发光体1号》出版以来,第二本全面回顾当年最优秀的当代艺术展览。《发光体2号》介绍了2012年在中国展出的一批高水准的艺术作品。

-----------------------------------------------------

《发光体》简直是个完美的向导,凯伦·史密斯将中国每年的当代艺术盛事绘制成了这幅全景图。让我们跟随凯伦·史密斯的脚步,亲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观看未来时代的回忆。

——耶罗默·桑斯,策展人,UCCA前馆长

《发光体》系列将成为艺术世界的编年参考,是对一个持续变形生长的文化领域的可靠记录。

——田霏宇,UCCA馆长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在北京工作的英国艺术史学家,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凯伦·史密斯在中国已生活20年之久,她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写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她为各种期刊和展览文献撰写了涉及众多主题的文章,著作包括:《艾未未》(Ai Weiwei,斐顿2009年版)和《九条命: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斯卡罗2006年版,八艺区出版社2008年版),她也是《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一书的合著者。目前她即将完成另一部著作《从撞击到盛行: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Bang to Boom: Chinese Art in the 1990s),《发光体2号》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一个时期内起作用的各种力量。

作为一个策展人,凯伦...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丸子YEAH
    通过对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强调来追踪时代的脉搏,准确而又现实的记录中国的当代艺术。2013-07-10
  • Gazon maudit
    除了少数几个还算有趣的表达以外,我想大部分观众看完都想问一句:这帮闲人到底在干嘛2022-09-05
  • Echo
    相对于1,这本可以用“轻”来形容。一是艺术家青年化,12/36都是80后,新思维新想法;二是艺术见地轻巧,没有前辈大家的厚重和深刻,更多的是对已有艺术的重构、再建与解读。探索的方式是新鲜的,但尚未触及内里,多停留在思考的表面。这不是艺术家个人问题,而是年龄带来的局限,毕竟作品是阅历最直观的表达;而时代对他们来说,才刚刚展开,此时的“肤浅”或“尝试”三十年后再看,或许是早已变身为深刻。在时间这个相对论之下,对艺术置喙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小,但还是要说,这本不如1。另外,图片和文字的错位让人难受,图片注释和作品名字不一也很多,想知道编辑在搞什么,观感太减分了。2019-04-1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