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另起的新文化运动》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王十三
    部分选题新颖别致,令既有研究别开生面,可谓眼光独到;于定论中发现裂缝,可见眼光犀利与通透。广征博引,前后勾连,境界为之打开,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种种辨析令人深受启发。但就行文而言,架构虽有巧思,但总觉少了些连贯,或因某一层面用力太深,反倒让上下文之间缺了些明白。有些地方为显深刻,似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或者说,现象或许深刻,但文字展现不免单薄。另有些地方的理论征引似也没有必要。2021-12-28
  • 陈澄海
    精妙的写作,个案的切入点与承接有巧思。当然,如果非说“影响的焦虑”,莫不是五四专题史研究的余荫之下,单篇论文的“势单力薄”。2021-12-28
  • Xxin
    2021最后一天以此书作结。诚如后记所言,此书的成集过程是一个漫长的“修养时代”。主旨的扎实自不必说,于我最有感应的大概还是在文本中可以看得到的作者自己思想的“修改痕迹”。山之“松动”来源于“挣扎”,此书所论的“趣味”、“独在”乃至“身份变换”诸题即是证据。以里尔克引入,以“格式道”作结,从碎片中看出全境而自得其乐,不正是修养小说的主旨吗?2021-12-3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