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各界人士出于各种不同目的纷纷来华访游,文化人是其中一个庞大且重要的群体。至1945 年日本战败,他们创作的中国题材游记超过450种,此外还有大 量各种题材涉华作品。日本文化人怀着何种目的来华,在那些与近代日本国家、日本人的存在方式有着各种复杂关联的中国都市 中,如何书写近现代的中国甚至直接/间接参与对华行动,与日本作为侵略者“闯入”中国有何种内在联系等,都是中日文学关系研究领域尚未厘清的问题。以都市空间为视角,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幕末以降上海之于日本人的“近代”意义随之消散,继起成为意义的则是北京。1937—1945年,北京沦陷成为日本所谓“东亚建设的基地”,日本文学中北京题材创作陡增;这一“东洋”身份与中国政治文化语境中的中华故都、首都南迁背景下的文化古都三重身份交错,使北京在日本文学中的书写呈现出多维交杂的状态。


王升远,1982年生,满族,辽宁大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现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与东京大学出版会、英国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 主编学术、思想类丛书多种。教学、研究成果曾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两次)、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霍英东全国青年教师奖、教育部年度优秀咨询报告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几步海疆
    一些补标。这学期修晓峰老师的亚洲文明,最后结课pre 讲了讲之前做的近代东亚观象授时,今天结课了,这本书也陆陆续续读完。虽然不敢说上课听懂了多少日本民俗宗教,但pre后老师给了很多关于日殖时期推进文化秩序(尤其是时间)重构的恳切建议,包括在来到殖民地之前,日本的自我重构,还是收获蛮多的。一直以来我个人甚或许多前辈老师们谈殖民地青岛,都是谈德占时期的“模范殖民地”较多,对两度日据总显冷落。越来越觉得之前写得太浅,还是缺乏深入具体的思考吧。2024-01-04
  • 锄云
    以为很难读但开始读了以后发现很好读的一本书2022-01-01
  • 呼啦啦啦树
    升远老师的学术里路真的太得我心了!!!!!!!!立足于人的立场,深入历史的褶皱,体会生命的复杂。2019-11-2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