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中研院”副院长、史语所原所长 黄进兴 作序推荐

作为资深媒体人,张泉尊重历史, 持论公允,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遥远的历史传递给公众。

《荒野上的大师》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广泛阅读了各种回忆录、论文和专著,深入发掘学人的精神、思想与人生,勾勒学人的群像,探究 学界的浮沉,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回望一代大师走过的路。

——“中研院”副院长、史语所原所长 黄进兴

★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

发掘和重温以陈寅恪、丁文江、李济、赵元任、傅斯年、贾兰坡、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为代表的一代大师的精神、思想与人生;

讲述他们如何在乱世走出书斋,涌入同一时空,披荆斩棘,担斧入山,于荒野上踏出新路,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从而改变世界最中国的认知的历程;

不世出的天才,前所未有的一代人,因他们,一个大发现的时代,在中国的土地上显露峥嵘。

★尊重历史,持论公允,深入浅出

知名作家、原《生活》主编、三届 “亚洲卓越新闻报道奖”获得者,张泉,前后历十年的潜心之作。

【内容简介】

《荒野上的大师》讲述的是19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这四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的事迹。《荒野上的大师》还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让中国在世界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

值此中国考古百年,《荒野上的大师》意在重温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希冀今人再创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


张泉,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原《生活月刊》主编,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2008年、2010年、2013年“亚洲卓越新闻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城殇:晚清民国十六城记》《中华文明访谈录》《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合著)等,纪录片《辛亥》撰稿,《五大道》和《大上海》总撰稿 ,多次获得“金鹰奖”“星光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和“中国纪录片年度作品”等奖项。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乙左左
    阅读的感受被钦佩与感慨,以及无奈所填满。堪称中国近代版的人类群星闪耀,从鲁迅所写的第一本书是与同学合著的《中国矿产志》,胡适曾保管过“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说起,王国维、梁启超、裴中文、陈寅恪、丁文江、李济、赵元任、傅斯年、贾兰坡、梁思成、林徽因悉数登场,在颠沛流离的战争时代各自研究与治学,每读到他们如何陨落都令人无限感慨,陈寅恪困苦到连稿纸都买不起依旧坚持研究和写作,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史的严谨考据却不得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迫作“检讨”。每读一位大师的经历,就多一分对他们在那“荒野”之中的治学与献身的敬重。必须时常重读警醒的一部好作品!2022-03-18
  • 寂照
    翻开此书,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纷纷涌入视线: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傅斯年、梁思成、吴宓......流着泪读完后,才发现过去我对他们以及他们身上担负的那段历史的了解是如此单调,感动、感慨之余,更多是敬意。天才成批而来,人间却以荒乱流离接待他们。他们用生命、信念、包容、谦逊、尊重、独立、热情和行动向世人诠释了这句话--"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在为中国文化复名及赋名的路上,他们是坚定的开拓者、讲演者,亦是不懈的实干者、信仰者,闪耀如群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采用人物+时间的双重线索式写作模式,回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尝试厘清一切来龙去脉因果循环,冷静理性地观察,却热忱深情地书写。世间本没有路,路都是勇士在历史中开辟的。2022-03-18
  • Fleurs.哼哼
    这几年,其实也不只这几年开始,每次出游,总想找一些岁月斑驳真实流露的古迹。可大部分不是殆尽就是在皮不在骨的商业。大概从梁思成的方案被否决起,就注定了我们几代人与历史的失语。与我,时间吊诡的总是将民国和大师摆在眼帘,看与不看,一直都在。每每通过不同书者通过不同视角和不同口吻去叙说同一段往事,立体只会更让我唏嘘不已。大概其,从小就习惯了暴露在玻璃罩下三千年前献祭的尸骨,看惯了象形文字笔走龙蛇的轨迹,听惯了入声在北方大地残留的脾气。大概其,我多次踩在了他们流过汗,潵过泪,滴过血的荒野上,渗入了脾气。文人救不了中国,大师也只能在天平上左右负重,但大抵,他们用一个又一个远去的名字传承着骨气。2022-03-3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