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其他人都在合谋让世界变得更恐怖时,这《苦厄的终结》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和发人深省的方案。——奥威尔奖得主安德鲁·布朗推荐

·

★“全球百大思想家”潘卡吉·米什拉作品首度引进!

★读者翘首以盼的出发之作,见证重量级知识分子的顿悟时刻

★越接近内心深处,就越理解外部世界

★真实版《悉达多》,一个青年长达十年的寻求自我安顿之旅

★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在自由与苦难并存的年代寻找佛陀

★《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一流媒体联合推荐

·

印度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实现迅猛发展,但在这腾飞的新世界中,大多数印度人找不到自己所属的位置。

在这样一片大陆上,潘卡吉·米什拉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旅程。他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村庄出发,拜访不再辉煌的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前往商贸大厦与露天排水沟并存的德里,倾听青年对佛教等古老思想的不满;在暴乱不断的克什米尔,遇见一个个只能在封闭阴冷的房间中泄愤和哭泣的异见者;最后回到喜马拉雅山麓的村舍,在这个充满暴力又困惑丛生的世界中,重新书写佛陀。

沿着佛陀的思想轨迹,米什拉行走在东方智慧与西方哲学之间,用思考连接现实和历史,在佛陀教诲中寻找终结苦厄的可能性。

·

米什拉是清醒和善的作家与文思敏捷的思想家,他将对印度历史的全新解读与对西方经典的透彻剖析交织在一起,将佛陀与苏格拉底联系起来,阐明了佛教教义具有先见之明的现代性。他对佛教的思考眼光独到,文笔优美,影响深远,富有启示。

——《书单》

米什拉的作品将佛陀的故事与佛陀出生地附近的村庄,乃至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他坦诚地面对“躁动、执着的自我”,并将从佛陀人生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所处的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

——《纽约客》


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

著名思想家、评论家,1969年生于印度,现居伦敦。

长期关注东西方文化冲突与后殖民问题,为《纽约书评》《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撰写多篇评论,以雄辩的文风和犀利的观点著称,被《经济学人》誉为“萨义德的继承者”,被《外交政策》评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2008年成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成员。

作品获多种奖项,《从帝国废墟中崛起》获莱比锡欧洲理解图书奖和温德姆·坎贝尔奖,《愤怒年代》入围奥威尔奖。《苦厄的终结》是他的首部简体中文版作品。

·

睦联

本名孟霖,从事法律翻译20年,现为自由译者。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NOMO
    书里没有直接给出个体如何终结苦厄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需要在自身与世界不断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作者对佛教经典、哲学、历史进行交叉梳理,我能对佛教的起承转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些故事经过反复吸收也记得更加牢实。如果上本科专业课时,能看到这本就好了。想看作者写游记,关于喜马拉雅山麓生活的部分写得很精彩很治愈——“天气正稳步好转,清晨的地面会有一层薄霜,午后则很暖和。我常常躺在小屋外边的场地上,久久地晒着太阳。沉湎于这样的闲散,我连书都丢到一边,翻也懒得翻。看着天空的云朵,闻着身下青草和泥土的味道,熟悉的香气唤起童年的记忆。”2024-02-24
  • 梦竹
    感谢编辑赠书,断断续续看了很久,很值得不断重温的一本好书。2024-02-25
  • 猪在树上
    看完之后比预期好很多,不是又一本简单介绍佛陀生平的“科普书”,契合我很久以来的疑问:一个佛教徒应该如何应对世俗世界的暴力、压迫和不公正。佛教自始至终是真正的个人主义者,关心的是如何终结个体的苦难,拒绝把人视为某种身份、性别、阶层、标签的抽象结合体,但同时承认个体需要相互依存而存在。佛教不认为任何主义和组织能为个人痊愈提供终极解决方案,个体只能以个体的方式获救(这意味着人始终要为自己负责,不要试图将自己隐匿在任何“身份”背后),这个世界缺的从来不是另一个“主义”和“英雄”,缺的是首先为自己负责的人。2024-02-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