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四个平淡无奇的“小人物”,谱写以色列情报历史的离奇开篇

★游走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人”,犹太复国运动的一个精妙隐喻

★打破以色列历史叙事的西方中心主义神话,探寻今日社会矛盾的伏笔

★以文学化的笔调讲述不一样的间谍故事,还原传奇间谍的真实人生

——————— ———

【内容简介】

以色列的摩萨德,是与美国中情局、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和英国军情六处齐名的世界四大情报机构之一。书中的四位间谍,正是摩萨德的前身“黎明”组织的成员。

间谍故事的主角,似乎往往都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传奇人物。但这四位间谍却从未经历过那样的巅峰时刻。他们生于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混居的贫穷社区,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却因为外貌无异而成功潜伏于阿拉伯人之间,成为了以色列的第一批间谍。但在回到以色列后,他们却也同样因为“像阿拉伯人”而被排斥到历史叙事的边缘。

通过大量口述、笔录、回忆录和档案,作者提笔揭开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中被掩盖的一角,露出滚滚而来的洪流之下,历史中最真实的人。

——————————

【专家、媒体推荐】

“这《无国之谍》看起来确实像一个滚动的间谍故事。它有所有必要的部分:为一个新国家的存在而进行的高风险战争,双重身份,悬念,背叛。但它不仅仅是这些。这是一本关于多次成为局外人的书。《无国之谍》中的四名间谍作为犹太人,却在阿拉伯人之间长大;在英属巴勒斯坦成年后,作为黑皮肤的中东人被欧洲的犹太人看不起;在敌对地区扮演阿拉伯人,过着卧底的生活;以色列从未公开承认他们是英雄。正义要求人们讲述他们的故事。我们很幸运,有马蒂·弗里德曼这样有天赋的作家来讲述他们的故事。”——《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息日世界》作者朱迪斯·舒莱维茨

“奇妙的……引人注目的……弗里德曼用不加修饰但却很有说服力的散文,捕捉到了成为阿拉伯分部一员的感觉……弗里德曼成功地描绘了‘故事下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摩萨德崛起的基石,至今仍是了解以色列动荡灵魂的窗口。”——《纽约时报》书评

“引人入胜……启迪人心……弗里德曼似乎是为了更大的目的而讲述这个故事。他想让人们了解到,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欧洲人领导的以色列作为大屠杀避难所的故事中,一帮在阿拉伯出生的特工经常被忽视。看完后,我无法停止思考贝鲁特的报刊亭内的那些人,他们一边向学童出售糖果和铅笔,一边偷偷地听着藏在后面的晶体管收音机,试图接收来自家里的消息。”——《华盛顿邮报》

“这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读到的最引人注目、最令人着迷的历史之一。马蒂·弗里德曼是一位抒情作家,也是一位讲悬念故事的大师。他那扣人心弦的间谍故事不仅叙述了以色列的英勇建国,也照亮了其饱受折磨的现在。”——富兰克林·福尔,《没有思想的世界》作者

“一个激动人心的以色列间谍故事……马蒂·弗里德曼以出色的风格讲述了这个故事。《无国之谍》不仅在如此复杂、纠结的身份问题上表现出色;它还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无国之谍》非常精致……美丽而令人兴奋。”——《前进报》

“一个值得注意的、真实的间谍故事。《无国之谍》通过关于一小群犹太英雄——阿拉伯分部——的叙述,讲述了1948年以色列国诞生的故事,他们在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为建立一个新国家进行间谍活动……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小插曲。这反而是对创建犹太人家园的努力中一小部分的精彩再现。弗里德曼对阿拉伯分部的描述是对以色列国早期的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叙述。这不是一个乐观的故事,而是一个真实而悲伤的故事。”——《纽约书刊》

“马蒂·弗里德曼的《无国之谍》讲述了四个人成为阿拉伯分部成员并在贝鲁特卧底两年的故事。从弗里德曼以前的书《南瓜花》和《阿勒颇法典》中了解他的读者,已然能欣赏弗里德曼在创作戏剧性非虚构作品上的天赋。一个间谍故事本来就涉及使主角生活复杂化的情况。弗里德曼通过界定他的角色如何看待其所遇到的情况,以及他这个作家如何看待这个角色对情况的看法来强化他的故事。”——《犹太先驱之声》(休斯顿)

“阿拉伯分部的间谍掩盖了他们的犹太身份,他们在以色列的创建过程中也在场。马蒂·弗里德曼讲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弗里德曼是一个讲故事的熟手,他对细节很敏感,而且以事实为依据。”——《纽约犹太周报》

“令人瞩目……引人入胜的叙述……丰富的信息和各种非官方的材料,使它非常值得一读。在目前如此多反对以色列的偏见下,这《无国之谍》作为以色列国建立的真实和公正的描述,我一定会把它推荐给任何想了解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的人。”——《曼哈顿书评》。

“弗里德曼讲述了阿拉伯分部的精彩故事……在那个时候,以色列有很多东西,作者巧妙地驾驭了复杂的身份和故事下的故事。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历史之旅,也是以以色列为起点对中东地区的深入了解。”——《柯克斯书评》


[以]马蒂·弗里德曼 著 曾记 译

马蒂·弗里德曼(Matti Friedman):著名以色列裔记者、作家,曾任美联社记者和《纽约时报》专栏撰稿人。其作品《无国之谍:以色列建国之际的秘密特工》《南瓜花:士兵的故事》《阿勒颇抄本》曾获萨米罗尔犹太文学奖、加拿大国家犹太图书奖和索菲·布罗迪勋章等荣誉。

曾记:博士,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副教授,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无泪而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等译著及专著多部,在《翻译季刊》(Translation Quarterly)、《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东方翻译》、《边疆与周边问题研究》、Israel Affairs、China and the World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连木木
    【与阿梦共读一本书No.145】“任何想了解以色列特工和情报事业的人,应该从阅读本书开始”,他们藏在报刊亭之后,从平常、从阴影处为着民族国家的初始命运奋斗着。和通常影视或者其他书中体验到的不一样,他们所经历的多元化的痛苦可能要更深切一些,同样不同的还有它的看似平淡,即使比毛姆的间谍故事要刺激一些,但是它们依然在很多时候甚至过于日常。从这里开始没问题,但是如果以此为结束,应该会在自己的认知地图上留有遗憾。2023-03-11
  • 卡拉米
    如果说《以色列简史》是站在以色列视角(也就是欧洲白人视角)讲述,那么《无国之谍》就是另外一种视角的补充。本书从阿拉伯犹太人、当地人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以色列摩萨德间谍组织的前身“黎明”组织的故事。四个无名小卒,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被派遣到阿拉伯人中收集情报,发生了许多惊险或啼笑皆非的故事,回到以色列却因为身份认同而被忽略、边缘化。2023-03-12
  • 河殇
    尽管本书较为简洁,也并非宏大叙事,但从资料来源可以看出,作者力图在档案与访谈中呈现那个急剧变化、波诡云谲的年代。四位间谍是普通人,他们似乎在历史进程中也并未是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人物,但如作者所言,他们的确引导着某些事件、某些机构的发展。间谍的故事令我遐想,彼时的中东大地令我沉思,特别是作者第18部分关于“犹太国家”的分析着实深刻,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犹太人?究竟什么又是像阿拉伯人的犹太人?复杂的民族关系更为深不见底,也正像以撒认为的,宗教关系比间谍生活更加可怕。惊叹他们安享晚年岁月时,也为只有短暂一生的哈巴谷惋惜。当然,间谍的红尘往事,特别是乔吉特的形象总让我想起某人,“献给那个毁了我人生的人。我们还要见面算账呢。”多么有血有肉的女性啊!2023-03-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