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刺槐树》是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克洛德·西蒙(1913—2005)的一部小说作品。《刺槐树》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西蒙运用档案、口述、信件和想象,在其中融入了祖先、父母及自身的大量真实经历。全书共分为12章,每章以一个具体的年代或时间段作为标题,对应所涉及的大体时代,而叙事的红线却不经意地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自由穿梭。一战、二战、法国大革命、西班牙内战、苏联游记……一个个片段拼贴出一个家族一个半世纪的悲欢离合和一个二十世纪儿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在个人命运中交杂着的是永无止息的战争、动乱和革命,而与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所受的创伤相对应的是自然界对人世纷争的冷漠和它亘古不变的兴衰枯荣的节律。


克劳德•西蒙(法语: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国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兰德公路》。

译者简介: 金桔芳,华东师范大学欧语系法语专业学士,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和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讲师,主要从事中法先锋文学和接受美学的研究。主要译作有《至爱手记》(随笔)(合译),(法)让-皮埃尔•卡塞尔(Jean-Pierre Cassel)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法国作家怎么了》(文学理论),(法)让•柏西耶(Jean Bessière)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贝克特全集》(合译),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著,湖南文艺出版社(预计2016年出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Algiersea
    前阵子被灼见兄安利了克洛德·西蒙的《刺槐树》,最近眉山姐姐正好说要送我书便让她送我这本了。这真的是一本很难进入的小说,哪怕书中的很多章节都是关于我相对熟悉并感兴趣的一战二战,但真正进入后却令我着迷。作者的文字(例如极其琐碎的物质性描写和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般的画面)以一种我前所未见、同时难以描述的方式组合起来,呈现在读者眼前。从中可以知道主要人物和每个时间节点下的故事,但像它们无法在我的心中留下太强的连贯性,或是一种是时间性的划分(正如第七章的名称是“1982-1914年”一样)。这种感觉恰恰印证了书前所引用的艾略特的诗句——它呈现了一种过去和现在与未来相融的无序和混乱。还有那些括号以及其中的文字:括号中的它们却使整部作品变得如此完整。再次感谢二位让我拥有全新的阅读体验!2021-08-14
  • momo
    断断续续读了半个月,每章都要来回看两遍以上才能偶有进入的瞬间(也在想,是什么阻止了自己呢?)写得好的地方不说了,想记一下西蒙对()的用法,这本书中经常()叠加(),一句话中出现多个(),无尽延展,但()中的内容和外面的句子的重点是无联系的,只是和某个词或片段有相关性,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觉得()中的内容感觉像是注释(于是我说这是注释写法),后来发现不是,()不是对某个词的解释,s用“无尽视域”(当我们看一件事物时,我们获得的信息其实是无尽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无穷的推进下去(但平时我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书写时也不会这样去写))这个词好像更准确。西蒙就这样写了(我现在觉得可以称之为走神式写法(树杈式写法)),这种形式在这本书中如果划去阅读快感也就没了2018-12-10
  • 哥尼流
    只有当刺槐树是“刺槐树”(语言名称),而不是什么“不成形状、没骨没肉”的东西时,才可能以正常的思维来编造事件之间的关联,写作才成为了可能。因此,《刺槐树》写作的起点正是《刺槐树》行文的终点。“刺槐树”象征着透明玻璃罩的溶解,正是这玻璃罩使得身处其中的人只看得到跟在“或者说”“实际上”“也就是”之后的东西,只听得见“无意无谓”的声响,人和物都脱离了意义,被扁平化了、被统一溶解为生命元初的泥土了。2019-09-0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