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所知的世界,包含其中的不公、腐朽和恶意,如何与我们信任的理想和至高愿景相协调?

一切赋予生命价值的神圣事物——美、爱、真理和善,是真实的还是空洞的幻象,给人慰藉的错觉,我们最珍视的希望和创造?

音乐仅为娱乐服务,还是一条步入内心的通道,让人类在被异化的现实中得以肢解自我并在忘我的状态下获得瞬间的幸福并回忆天堂?

我们的自我,被扼杀在社会的诫命下,又为何深感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不朽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果生命终将结束于坟墓中,我们又为何致力于艰辛地塑造自我,探索永恒?”——姜乙

一百年前黑塞借荒原狼哈里·哈勒之笔写下的预言在往后的时间里一一应验。

在《荒原狼》中你可以看到不曾见过的、令人可畏的坦诚,它是知识分子式的,更是生而为人的坦诚。

如果二十世纪以来有过某种向内的、振聋发聩的声音,那一定来自黑塞笔下的角色。

可以确认的是,同《悉达多》一样,《荒原狼》同样是一首长诗——

“这是一场对生而为人的最残酷的庆祝,是一部反对平庸的充满勇气的诗篇。”

《荒原狼》是黑塞出版于1927年的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它是赫尔曼·黑塞以对主人公哈里·哈勒的考察,力求揭示和解决其本人与大众文化、工业社会和权力阶级的冲突以及深层心理危机的文学表达。小说在创造性的多重视角间切换,匿名出版人、一本名为《论荒原狼》的手册、哈里本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市民社会图景,以及游离期间的边缘人荒原狼。


赫尔曼·黑塞 | Hermann Hesse

(1877—1962)

作家,诗人,画家。

1877年生于德国,1923年入籍瑞士。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主要作品

1904 《彼得·卡门青》

1906 《在轮下》

1919 《德米安》

1922 《悉达多》

1923 《辛克莱的笔记》

1925 《温泉疗养客》

1927 《荒原狼》

1930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

1943 《玻璃球游戏》

译者

姜乙,女,先后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和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现居北京。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李欣原
    精神病人的呓语 吸毒吸嗨了的幻想 里面又包含了对生活 生命 爱情 战争 哲学的种种思考 书还可以这么写 故事还能这么编 人类的想象力是无限的2023-08-06
  • silence。
    荒原狼也许就是黑塞的自传,他的精神世界真是有着令人震惊的敏锐和幻彩,有着锋利的痛苦,也有着坚韧的微笑。荒原狼哈里在生活的绞刑架上学会的最后一课是幽默,是面对变幻无常命运的笑。无论如何投棋布子,都无法改变痛苦这一命运棋局的内核。但故事的最后,哈里还是选择了继续生活,而非死亡,“我愿再次开始游戏,再次品尝它的苦,再次为它的荒谬战栗,再次并不断地徘徊在我内心的地狱。总有一天,我会下好这盘棋。总有一天,我能学会笑。”最后的最后,从黑塞的人生年表里看到了他经历了年少自杀、战争、背井离乡、精神崩溃,最终活到了八十多岁,一个兼具高傲狼性和鲜活人性的灵魂,千锤百炼之后还是提起笔,拿起口袋中千百颗棋子,在命运的棋局里战斗到了最后一刻。2024-03-25
  • 【还酹江月】
    读完上译版又读了这版,就翻译水平而论并无网上所言惊艳的感觉,姜乙译本与上译本并无明显的高下之分,但你始终可以相信上译的品质。不过因为是第二遍读,反倒对此书有了更深的理解,本书中一如既往地继承了其他作品中自我意识不甘于平庸的觉醒,那种莫名的困顿感同身受;荒原狼名为狼实则代表理性与文明,而哈尔名为人实则代表了被文明道德所压抑的兽性与欲望,其文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现代性(理性、科技)的反思和批判,他似乎更倾向于返璞归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欲望,但结合黑塞中年的纵欲银乱,我更认为这本书是其自传式的辩解,而潜藏在黑塞内心深处的底层思维则是,中年男人走不出的自我困境需要靠年轻的女性肉体获得解脱,而这是我无法认同的。7/102023-09-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