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红与黑》分为上下两卷,主要详细内容包括小城、市长、穷人的财产、父与子、谈判、苦闷、情有独钟、纷坛世事、乡村之夜、人穷志大、如此良宵、一次出门、镂花长袜、英国剪刀、鸡鸣、翌日、第一副市长、五驾亲临维里业、痛定国痛、匿名信、与一家之长的谈话、一八三0年的行事方式、当官的烦恼、首腐、神学院、世界或富人之所缺、初次经国、圣体瞻礼、初次提升、野心勃勃、等详细内容。

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罗贝托
    不少感发都在未随想记录后失却了,但渐近尾声,共读的评论区不少书友抱怨起司汤达的节奏问题,说于连的转变和情节的省略不合理,在过程中延宕在结果处轻描淡写。其实这最后三分之一左右——于连马蒂尔德的拉扯隐入情书抄写的暗网,于连在意识到“爱上”马蒂尔德的一刻就已经“死去”了,成为一团野心的混沌和一场闹剧的入戏的演出者,他再也不是在市长的饭局上因为穷人的歌声被打断而愤然的小于连了,也不是因为巴黎人的一瞥而大动肝火的外省人了。我惊叹于他被判决的时候还如此年轻,在名利场的盘桓中他迅速失去决斗的勇气。被指使的木偶!被利用的情夫!一个不再主动的角色他的面目也就模糊了,漫长的过程表示于连的判词是在痛苦和麻木中接受凌迟。2023-06-30
  • 庐倚箫
    对书名“红与黑”可以做很多解读,我更喜欢把它理解为内心的复杂,在不择手段谋求所谓远大前程的“黑”中,闪烁着真挚情谊的“红”,在全副武装故作姿态的“黑”中,夹杂着害怕被伤害的脆弱的“红”。最动人的时刻是于连离开维里业奔向神学院进而奔向巴黎上流社会时一路向着德雷纳夫人住处频频回首,那一刻“红与黑”两种色彩交织缠绕水乳交融。还有两处很感人的情节,一是于连看到乞丐收容所所长私拿了政府拨给乞丐的钱还不让乞丐唱歌,一是于连最后在法庭上称陪审团成员没有一个是从底层打拼出来的,没人能走下道德制高点而理解穷人为什么要偷面包。“同情”,就是黑中的那抹红。2022-02-12
  • 一用晦
    “我喜欢在俯瞰维里业的那座大山的一个小洞穴里安息……我曾多次夜里来到这个山洞,远眺法兰西最富庶省份的大好河山,心中豪情似火……”他又何尝没有看清拿破仑伟大背面的虚情假意,既无法选择地被“抛”到世界中来,唯一的抵抗就是奋发进取,再被荒谬的使命感折磨得痛苦万分,这茫茫黑夜,哪一位上帝会原谅我们呢。“在你们眼里,我不过是一个出身卑微而敢于起来抗争的乡下人。”女人们爱的是他的冷漠,男人们看重的是他的孤傲,当一切问题回归到存在本身时,他用一句我罪有应得否决了世界的怜悯。蚁群中最富有学识的智者,也无法得知那头顶的阴影到底是什么。“没有谁能看出我的软弱。”于连并非自视甚高,他本应该拥有这些。2022-09-1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