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身体不说谎》在这本书中我主要关注的是:否认我们真实而强烈的情绪,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后果。这些否认,很多是基于道德与宗教所需。根据我在心理治疗方面的经验(其中也包含了我个人的经验,以及我做过的非常多个案),我大概能了解到:曾在童年受虐的人只能借由极力压抑与分离他们的真实情绪。他们无法爱与尊敬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始终会不自觉地畏惧父母。即便他们非常想要与父母发展出舒适、互信的关系,但仍然无法做到。 《身体不说谎》如果一个人相信他的感觉是他“应该”感觉到的感觉,并且不断地避免去感觉那些他被禁止的感觉,最终他一定会病倒——除非他把这笔帐留给下一代来偿还,将自身不被承认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费朗吉
    读到140页实在看不下去了,在前10页已经阐明的观点,后面不断的重复,列举事例,将其已经嚼烂的观点再次咀嚼。让我想到了自己写的垃圾论文。总之1、承认小时候被压抑的情绪。2、宽容、原谅父母并不是一条特别好的路,有条件的开诚布公,没条件的有多远走多远,再也不见也很好。3、莫名其妙的身体故障,是对自身情绪出问题的提醒。4、很多心理咨询师自身也处于“第四诫”的囹圄之中,可能不会很好的帮助到来访者。5、放弃对父母的期待。2019-10-15
  • 梦竹
    看见真相是所有疗愈的开始。而童年创伤往往被习以为常而不被重视,其实却对人的一生有着举重若轻的影响。祝福每个人都能遇见能够不评判的聆听者见证者。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个不评判的聆听者见证者。2020-01-26
  • strider
    传统的道德要求我们孝顺、感激,当这些要求内化到我们内心而与内心真是感觉冲突的时候,就会引发一系列心理、身体的状况。我们为什么会强迫自己感激呢?可能来源于道德的要求、宗教的戒律、对父母爱的期待、扭曲后理想化父母的形象……情感不是加减法,巧克力棍棒的教养模式,掩盖了棍棒造成的伤害、甚至创伤。爱不是建立在对方满足一定条件才给与的,不是一种权力。2019-05-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