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会馆史论》主要目的之一即在详列大小城市会馆之名,以为今后中外学人更进一步较全面研究的参考。因为文献资料极端零散,大多数方志皆忽略会馆公所,这项近乎机械的工作,费力虽多,收效则甚为有限。因为文献记载多阙,《中国会馆史论》所能列举大小各地的会馆当然不会详尽,与实际数目相差必远。但这有限的收获已经代表十余年来作者为研究明清土地、作物、人口、移民而遍翻北美所藏中国方志的附带结果之一。


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王安息
    地域形成会馆,利益突破地域。2021-03-20
  • 优雅骑士
    会馆制度的诞生与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籍贯观念与地域组织的发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何炳棣先生认为,无论是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制度还是作为血缘组织的家族制度,都在传统中国社会造成了零散分割的局面,加强了小群的观念,削弱了大群的意识,因而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是五百年来会馆制度的发展表明,经济与社会力量无时不在削弱会馆组织中原有的畛域观念。共同的经济利益推动了会馆地缘结合向业缘结合的转变,土著与移民的混居则促成了土客的社会同化。因此,即便没有近代以来的大变局,内在的经济与社会力量也会促进畛域观念的消融与大群意识的产生2019-10-07
  • 苏瘾瘾
    最近翻检一个冷题目相关研究连我这个渣渣都认为烂到不可言喻,看到从不做第二等题目的何老的这本小书真是荡涤心灵啊~~这是一个翻检史料中衍生出来的整理和简单探讨,研究的认识在于,以往认为,我国行业和会馆制度是我国民族小群观念特盛、大群观念薄弱的具体象征,何炳棣认为,无论地缘观念最初如何深固,同业的经济利益迟早能克服了同业之内原来的狭窄地缘观念,所以最后总是趋向于超地缘的业缘组织的形成。由是,“即使没有近百年的国际变局,即使古老的中国依然闭关自守,内在的经济与社会的力量也一定会促进畛域观念的融消与大群意识的产生。”感到了深深的爱意啊~2019-09-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