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地方性的限制所导致的“熟悉”因此成为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熟人社会”也因此成为人们描述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理论模型。然而,当前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显著变迁,亟须多维度揭示、深描、解释这种变迁。为此,《半熟人社会》以“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这一判断为总纲,基于多年来的田野调查,从村庄生活的视角出发,通过多个村庄的材料,分析乡村社会在面对社会变迁、人口流动、城镇化等变化的情况下,多个维度方面发生的变化, 包括人情面子、传统仪式、人群分化、派别和人际关系、混混、“气”、婚姻关系、治理方式等,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结构—文化—价值”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讨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变迁。《半熟人社会》适合乡村研究者、社会科学爱好者阅读。


陈柏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基层法治研究所所长。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传媒监督的法治》《乡村江湖》等著作。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6),获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17),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2016)、重点(2015)、青年(2009)项目及教育部(2014、2009)、霍英东基金(2012)项目。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Margot
    我不知道怎么把这书加入书架,又怎么决定花费宝贵的清晨时光来读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半熟人社会这一说法,我以为全书会有精辟的论证,却没想到如此啰嗦。费老关于“名实不符”的论述就被重复了三次。还有他老师贺雪峰提出农民的生活价值分为本体性和社会性这个观点也被反复提及。他的很多论证都是借用他老师的观点来支撑的,无语。所谓深描,本书里的描写太累赘了,缺乏逻辑和趣味性,让人难以下咽啊。再说理论部分,原因都指向现代性,却没告诉读者什么是现代性。唯一可取之处就是这个框架还行。或许社会学的人会觉得写的有理有据吧,但我觉得好书应当是让外行内行都能接受的,浓缩的都是精华,费老的书真的是精辟又好看。还有本书在说费老的书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调研范围有限,我觉得这不能成为理由,而且他的这书有些观点和我家那边不一样。2021-04-14
  • 照夜白
    几乎就是以乡土中国为底本,根据手头现有的证据,一条条重新解释过去。具体的事例不论是收集还是分析都有些简单,理论部分又显得繁冗啰嗦。2021-01-07
  • 一清
    和阎云翔的书比较类似,特别在婚姻家庭这一块2019-07-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