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伊格尔顿这《无所乐观的希望》中,关于希望的讨论始于坚决拒绝乐观在人生历程中的作用。伊格尔顿探究这个熟悉却难以捉摸的词的含义:这是一种情感吗?它与欲望有何不同?它会迷恋未来吗?最后,伊格尔顿提出了悲剧性希望的新概念,其中这种旧的美德代表着即使在遭受毁灭性损失之后仍然保持的力量。

在广泛的讨论中,他考察包括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绝望的克尔凯郭尔,阿奎那,维特根斯坦,圣奥古斯丁,康德,本雅明的历史理论。《无所乐观的希望》充满了伊格尔顿独特的智慧和不与时代苟同的清醒意识。


作者

特里·伊格尔顿,英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曾长期任教于牛津大学,现为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英国文学杰出教授。自1960年代至今,已出版著作数十种,涉及文学理论、后现代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和宗教等领域。代表作有《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事件》《英国现代长篇小说导论》《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等。

译者

钟远征,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如雨乃可乐
    4.5分。有重要内容。翻译拖了点后腿,伊格尔顿卡片积累式的写法,有时也让人提不起劲。2023-06-17
  • 跟真的似的
    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最为重要。在第一章中,伊格尔顿驳斥了一种刻意的乐观主义。他把最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反对我们这个世界对进步和希望的幻想上。虽然在商业,贸易,卫生,食物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却不能认为历史形成了一条进步的直线。如果我们现在对理性和希望抱有一种玫瑰色的幻想,那么那些失去希望的人,那些在进步中没有留下足迹就被消灭了的人,那些被牺牲被损害的人就会被抹去。在最后一章中,伊格尔顿提出了一种新的希望,一种不论是在语言上,又或者在毁灭上的希望。只要语言还能够表达,还能够被理解,希望就存在,哪怕是大灾难之上,或之后。而真正的绝望是失去了理解和讲述的可能,就如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这样。2023-06-05
  • 胡桑
    在本雅明式的悲观中批判了布洛赫的宏大希望,这一点显示了伊格尔顿对希望的悲剧性理解。希望是当下的裂缝,让我们瞥见未来,但也挖空了人类主体,贬低任一时刻的价值,将其献祭于未来。我们要希望(信望爱中的望?),也要认识到希望的无能和不可掌控,在裂缝中实践人类具体的生活。2023-07-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