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I业国家,但是英国中上阶层人士从未对工业主义有过好感。《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1850—1980》引用小说、艺术、诗歌、政论、哲学、社会惯习等诸多方面的文献,生动地探讨7英国文化对只注重经济增长的现代工业社会的抵触和批判。从19世纪中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思潮深刻地影响了英国文化:包括文学、报纸、建筑,以及社会、历史、经济思想。学术界过去一直将英国这种注重享乐不思进取(即重生活质量不重GDP)状况称为“英国病”,但是回望过去,也许我们应该换种眼光来看。


马丁•威纳(Martin Wiener,1941— ),美国赖斯大学历史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文化史,代表作《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1850—1980》。

译者简介:

王章辉(193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主编《工业社会的勃兴——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著有《英国文化与现代化》、《笃学集》等,译有(苏)科斯明斯基主编的《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霍布斯鲍姆的《革命年代》、(美)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等。

吴必康(1954—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史研究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弗拉拉的无忧宫
    美国学者看英国可是相当透彻啊2023-01-13
  • X.N 0131
    一部从文化视角分析英国20世纪“衰落”现象的文化研究著作,英国的“社会病”其实本质上与其民族精神传统挂钩,对稳定安宁的田园生活的怀旧与否定实业的绅士精神对社会上层、中产阶级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两方面使得20世纪的英国社会处于一种在传统与变革中挣扎的矛盾。作者的分析方式值得借鉴,它打破了传统的首先分析经济基础的思路,避免了盲目地将各国的情况理论先行地归为“资本主义制度”这种空泛的、毫无价值的原因。2022-09-06
  • Zoe喜欢吃菠萝
    第4页“对19世纪英国历史的公认看法还是一系列成功的历史……”原文“previous century”,结合书的标题和这一段的语境,我认为它指的不是19世纪,而是1860s-1960s这一世纪。希望可以和译者讨论。2022-06-0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