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对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阿尔杜塞等有关服从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比较研究,以读书笔记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对服从的观点:权力在主体的屈从与生产中的双重作用与权力所采取的精神形式。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服从是自相矛盾的。被一种外在于自身的权力所支配是权力所采取的一种熟悉的和苦恼的形式。但是,为了发现“某人”是什么,某人作为一个主体的形成,所依赖的权利却完全是另一种权力。按照福柯的说法,如果我们理解了权力同样形成了主体,它就提供了它存在的条件和它欲望的轨迹。权力不仅仅是我们的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它也形成了自反性。利用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和阿尔杜塞,这本富有挑战性和明晰的著作提供了主体形成的理论,它阐明了矛盾的社会权利的精神作用。


朱迪斯·巴特勒,美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研究领域土要集中在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马克辛·艾略特”教授。著有《性别问题》、《欲望的主体》、《重要的身体》、《权力的精神生活》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Hier Tanze
    交叉阅读福柯和精神分析。黑格尔指出了苦恼意识中的自我分裂以及否定式自恋,将贱斥神圣化,尼采和弗洛伊德进一步揭示,通过禁制良心和自我才得以生成。福柯没有解释权力的心灵运作模式,阿尔都塞过多地关注发出询唤的权力,而忽视了个体的自愿转向。需要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补充,关注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联结。权力与主体的关系是ambivalent的,主体依赖于权力而存在,是权力之效应,唯有通过对律法的依恋和对权力的屈从,主体才得以产生并获得能动性表象;而正因为对权力的依赖,主体能从内部以颠覆性的方式使用权力。与福柯不同,巴特勒指出存在身体和精神剩余,在话语中身体和精神遭受的是生产性的破坏,权力总是一个不稳定的重复过程,询唤总是不彻底的、失败的,而通过对话语和权力的重述、再赋义,主体可以在权力之中颠覆权力。2022-03-17
  • 祝羽捷
    权力如何成为人类主体的内在或精神世界,借鉴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主要是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和阿尔杜塞)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有几个重要的观点,一个是服从理论:对弗洛伊德、福柯等有关服从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比较研究。我们心照不宣认为权力和主体有关,但根据Butler的观点,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服从是自相矛盾的,主体的形成和服从是同时发生的。主体的生成需要对从根本上依赖的人产生强烈的依恋,没有这种依恋就没有主体的出现。她对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和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不是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内化"社会规范。巴特勒认为主体形成的过程非常微妙。最后她独特的一个观点是关于忧郁症,Butler认为忧郁症产生于未被悼念的悲伤。2023-05-26
  • Oracle
    翻译者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就不说了。首先被支配或者被“征服”个人才成为主体的结论实在接受不能,我如何信任我之为我 不同于怀疑论的怀疑2013-05-3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