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战败》全景展示了日本战败投降之前的8月14日中午至8月15日中午,围绕《终战诏书》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清晰地讲述了日本在最终覆亡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各方势力、各个阶层对待投降这个问题的不同态度。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00前的24小时,围绕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正式发布向美、英、苏、中四国无条件投降的《终战诏书》所发生的种种:难以接受的现实和无法想象的未来,政坛、军界各色人等的情感表现和行为选择,终战程序执行的争议和变数,《终战诏书》表述的含混与刻意回避,航空队基地司令官的抗命特攻,陆军省少壮派军官的决死兵变……日本在最终覆亡背后发生了什么?

《战败》作为二战主题经典著作,曾两次被改编为电影,有很大的影响,在豆瓣电影评分中,1967年版《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豆瓣评分为8.3分,2015年版为6.7分。


半藤一利(1930— ),日本作家,随笔家,被誉为日本“昭和史著作一人”。1953年从东京大学文学系毕业后进入文艺春秋出版社,历任《周刊文春》《文艺春秋》杂志主编、专务董事、出版社顾问等职,创作了包括《日本最漫长的一天》《圣断:昭和天皇与铃木贯太郎》《莱特岛海战》《珍珠港的一天》《日本宪法200天》《荷风的战后》《昭和史》(全二卷)等数十部作品。1993年,其作品《漱石老师》获第12届新田次郎文学奖;1998年,作品《诺门罕之夏》获第7届山本七平奖;2004年,作品《昭和史》获每日出版文化奖特别奖。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轻如纸张
    写作年代久远,可能影响了材料的丰富性,总之比例失调,大量篇幅花在政变的细枝末节上,高层人物则是阿南惟己占了大部分笔墨,平民和前线的视角则几乎完全缺失。关于《终战诏书》的博弈和玉音放送的始末,倒是填补了欧美视角的空缺。作为历史题材,既不是上帝视角纵览全局,也不是个人口述,是类似《燃烧的岛群》那种带点演绎和抒情的写法,感觉陈旧2024-05-24
  • 三点水
    想看这本书其实是因为在大阪天守阁公园市民会所前看到的一张讨论会海报,有关战争期间受害者,但是主题是神风特攻队的牺牲者,作为一个二战被侵略国的国民,自然感觉到一种参差的价值观,到底什么是日本人眼里的终战,谁是受害者?像半藤一利这样的民族主义史观恰恰回答了这个问题,由近代民族主义者所塑造的民粹意识形态“国体论”就是造成这种扭曲感的来源,不承认战败,而是光荣战败,所谓保有尊严的“投降”以掩盖皇民一体的罪责,保持统治地位,最后这么大的损失和创伤似乎谁都毫无责任,尤其是那些最有责任的。2024-05-16
  • momo
    翻译前后不一,错漏百出!!!2024-05-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