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浮士德》第二部主体作于1825至1831年间。第二部是歌德76至82岁间的创作,浓缩了其毕生实践和思考。第二部上演“大世界”,即公共领域事物,涉及广泛,政体形式、经济金融、学院学术、历史更迭、军事作战、围海造陆、海外劫掠等,被悉数搬上舞台,囊括歌德时代乃至整个近代史上,德国和欧洲的重要事件。且人类社会景象,又与其时自然科学类比映照,如以火成说、地震、地质地貌学原理比照革命;以炼金术古法杂糅无机化学,制造人造人;以气象学关于云的分类,映衬层层向天界飞升。歌德时代繁荣的人文科学话语、科技手段、对古希腊的考古发现,亦无不蕴于其中。译文注释以知识性解说为主,分为边注与脚注;每场幕前置简要“说明”,是为题解,及对成文史、情节、诗歌戏剧形式的简要说明;大多场幕后置“简评”摘要该场幕所涉问题,追加评述。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世界文学巨匠,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狂飙突进”运动的旗手、魏玛古典主义的代表,其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浮士德》等均是世界文学中不可磨灭的名篇。

谷裕,1969年7月出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德国洪堡奖学金。从事从中世纪到19世纪末的德语国家文学史、现当代德语文学、德语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歌德《浮士德》等领域的研究。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德语成长发展小说研究”;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全集翻译”子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专著、译注与论文20余部(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魏通通
    24.04.22一刷。|“基于新注与全本演出,2012年,受当日德方导师、德国波鸿大学的克鲁斯曼教授(P. G. Klussmann, 1923–2019),并北京大学《浮士德》研究前辈范大灿先生,并刘小枫兄鼓励,尝试边讲授《浮士德》,边对之进行注释。一则出于自身的好奇,一则出于我专业和职业的本分。然甫一行动,便遇到麻烦。当时拟定用郭沫若译本。因众译本中,数郭译最为传神,文采斐然,为国内《浮士德》读者熟识。麻烦出在,郭译多为化译,注释时难以找到对应的文字,几乎每一处都要再行译出原貌,并辅以说明。几段下来,页面已模糊一片。那哪里是助读,分明是给读者再添杂芜。于是不得已,只得硬着头皮自译。积年累月,久而久之,遂成今日的试译本。因尝深憾第二部既重要,却难懂,继而常被忽视,故而先从第二部入手。”2024-04-22
  • 胡桑
    在《浮士德》第二部中,歌德的思考更加狂野,更加复杂。谷裕译文带有研究性质,对韵律十分考究,当然也有了一定的束缚感,用平仄“复现”抑扬未免生硬拘束。注释和解说是花了功夫的,有着译者多年讲课、研读的心得。在排版上,左右两栏排列,左边正文,右边解说,对阅读有着很好的指引。旁批和注释对“情节”尤其是德文韵律做了很有必要的说明,让《浮士德》在汉语中有了“幽折的”呼吸感。2022-03-08
  • 重读,新译本,注释五星。写作第二部时的歌德,已确立“普遍的世界文学”的观念,怀着隐喻整个文明世界的野心:国制、宗教、海权、科技……例如浮士德平叛一场,译注甚至详析双方兵法战术、胜败因由,以向读者指明歌德在这短短一幕中折射西洋军事史的意旨。附录两篇德国当代学者的长文解说,摒弃“进取精神”、“民族象征”之类老调,正视浮士德的罪恶、歌德的妥协,亦不讳言救赎结局的可议之处。歌德毕生关注自然科学,写景抒情时常杂糅科学说明文笔法,这是他作为文体家的特色之一。2023-08-2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