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身体的语言》从古中国和古希腊医学的歧异出发,阐析了古代中、希两大文化的身体的“表现性”,不同的文化感官以及各自对人类存在真相的探求。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差异,不但是理论上的,也源自身体感受的方式不同。

歧异之一在于“脉”。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医生最后都以手腕为诊断的部位,两个文化的医生把手放在类似的地方,所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别。古中国的“切脉”与古希腊测量脉搏的差别在哪里?

歧异之二在于“观察的方式”。古希腊医者着迷于肌肉的身体,探究着人体器官被创造的目的;古中国医者则在观察脸部表现所反映的内在感受与意向,探索体内变化所流露的皮肤色泽,思索色泽中深沉的意蕴。

歧异之三在于中、希医学对“血液”与“风”(呼吸)的不同看法。中、希医学皆将血液视为生命的来源,但对“放血”疗法,态度却大相径庭;在古中国,从汉代到清代的医籍里,“风”持续性地扮演着人类疾病的主要来源,而在古希腊,自希波克拉底以后,“风”却主要指体内气息、内在力量或灵魂。这些差异显示了什么意义?

以上便是《身体的语言》全书要旨。据此,作者提出以下这个建议:比较研究身体认知的历史迫使我们不断重新检视我们认知与感受的习惯,并且加以想象不同的存在方式——以全新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在《身体的语言》中,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让我们得以直观地体验那古老而新奇的中、希医者的世界。


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教授是哈佛大學科學史博士,曾在京都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講學與研究多年,專攻比較醫學史。大約三年前栗山教授被哈佛大學挖墙角,目前任教於東亞系與科學史系主任、赖肖尔文化史讲座教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小p
    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很精彩,但总体框架和论证还是凌乱,牵强不连贯的地方也不少……另外,翻译还是有点问题,连赫克托耳和恩培多克勒这种常识性词汇都是自己随便给的音译……2013-01-21
  • Xenophon
    有启发性,但还不够深入2010-05-11
  • 风独
    中医与西医,中国与古希腊,脉搏与切脉,分解的肌肉控制与望色,血与气。2013-01-2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