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论方法》是关于社会学调查的实战指南,首版于2011年出版。在以译介式教科书为主导的方法领域,《论方法》结合中国社会背景,实现了切身且反身的方法学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作者就中国人的性行为、性关系、性观念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内的随机抽样调查,并在多点红灯区考察的基础上访谈了1300多位相关人群,积累了大量的定量与定性调查实地经验。《论方法》案例丰富,讲述清晰、生动、具体,经验与教训并举,被誉为“社会学调查接地气的和具有操作性的书”。

全书分为三篇,包括定量调查方法和定性调查方法方方面面的问题、社会学调查的整个过程和深入的论方法探讨。上篇首先界定了社会学问卷调查,侧重讨论了社会学调查的灵魂“元假设”和其四步逻辑操作、光谱式思维;其次分析了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即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问卷调查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理论筛选问题、设置相关假设等,探讨了问卷设计中常见的误解、反思了设置开放题和“观念调查”问题等;最后回顾了整个调查实施过程和问卷调查的操作方法以及“过程控制”。中篇是对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作者指出定性调查就是“谈恋爱”,阐发了“求同法”“求异法”“求全法”的三种境界,说明了对象的选择、人数问题和光谱式思维、定性调查设计,探讨了研究情境中的“人”的社区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的相处调查、深度访谈、座谈会调查法。下篇是对论方法的探讨,深入分析了主体建构论、光谱式理解和研究伦理问题。

比起十年前的第一版,第二版有不少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讨论起点,扩充了新的内容。对于想要打下坚实的调查基础,但又觉得其他的教材类图书晦涩难懂,操作性不强的新手来说,《论方法》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高本土化调查能力,觉得国外教材里的内容不符合中国社会情况的硕博士生来说,《论方法》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升社会学调查境界的学者来说,《论方法》是你的不二之选。


潘绥铭,退休前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从事性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艾滋病的跨学科研究。自1985年开始在不同人群中开展性方面的社会调查,主持过数十次性社会学的定量调查,其中包括四次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1998年以来开展红灯区的定性调查。出版专著20余部、论文数百篇,创立了“初级生圈”“中国性革命”“性化”等基本概念,并提出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建构视角”。主持撰写《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2011)。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现任所长。从事性/别与身体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医学社会学研究。自1999年起开展红灯区的实地研究,并长期关注对研究过程的研究。在方法领域,出版《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2018)、《我在现场》(合著,...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Francis_404
    本书并不提供那些已经在教科书上书写多遍的东西,而是从潘黄王几位老师的现实实践经历出发,以经验描述方法,更具有可贵之处。在中国这片“独特的”土地上,做一种“独特的”的研究,前人的路不仅是开创性的,更是应当被多重书写的,本书除了一种经验方法论的作用以外,还是“前人们”另一种的历史视角。2023-08-12
  • 乌托邦克
    【4.0】基于特定研究经验的系统性总结与反思。中篇质性部分尤为可读。恳切,但部分表述槽点明显。「理论积累与生活经验;多维资料的“互证补充”;整合分析与总体理解;时间、情境与语境的积淀;足够的好奇心与开放性;以及很重要的实在地去混、切身的琢磨及深刻的反思,包括对自我的挑战」「一切关于我的学问,必须包括我自己的体验、感受和领悟,否则就是兽医学」2023-04-19
  • 韧勉
    读本科时是在潘爷爷课上听他宣传这本书的首版,读博士当助教时给我班上的学生一人买了一本,分单元细读训练,学生们普遍反应本书非常受用,阅读门槛低,可操作性极强,对于高中生和本科生都可以直接上手使用。本书可谓是中文世界最为系统的本土社会学调查方法,案例多,量表多,作者有很多接地气的调查方法,尤其是对被调查者的尊重与着想,方便读者第一时间依据范例模仿实践,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调查伦理道德、学术客观性的思考。记得当时潘老上课时教育我们一定在设置调查问卷选项时不能存在诱导倾向的选择与题设,如果是认知类的问题,甚至可以加以图示选择,让被调查者主动选择,慎用半开放题,才能得到更加精确、容易量化的结果。本书属于常读常新的经典著作,属于谁用谁知道的实用指南,强力推荐!2023-04-1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