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为著名宋史专家虞云国先生代表作之一,也是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宋代台谏制度研究》成果均由缜密考据中渗出,务求事事核实,言之有据。但其宗旨啧讲究抉发制度的内在理路,“吸收中西政治资源的合理层面”,以“弥补制度机制方面的不足”,现代方法论的立场始终贯穿始终。因此稽考并诠释天水一朝台谏制度背后,实际隐藏着许多政治学理念的知识背景。作者认为,平心而论,中国能够维持两千年来的“大一统”局面,实非易事,必有缘故。近代以来,中西历史文化的比较,往往专注于两者的歧异之处,而遮蔽了普同的成分,这种认知方法有所偏颇。作者在对北宋台谏制度的研究中,也专门讨论了这一方面的问题。总之,《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从台谏的选用、建制、事权和功能考察台谏制度的政治功能,深入剖析其运行机制与特点。全书贯穿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人治与法治的矛盾、中国与西方的异同,揭示政治操作方面的许多历史经验教训,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忧患意识与现实关怀,对于不同的政治体制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虞云国,浙江慈溪人,1948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宋光宗宋宁宗》等专著,主编《宋代文化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点校《文献通考·四裔考》、《南部新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蓟汉三言》等古籍十余种,发表《论宋代第二次削兵权》、《史坛南北二陈论》等论文数十篇。近年的文史随笔结集为《古今多少事》、《水浒乱弹》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为了完成制度史的作业读的书。在国内专门研究宋代台谏制度的书好像不多,基本都是分散在集合性著作的某一章。这本书之所以打四星,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制度史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框架:从静态维度分析制度结构,从动态维度探讨制度现实运作的偏差。让人比较眼前一亮的是,虞云国先生敏锐把握到破坏台谏制度的很大程度在于皇权的集中,皇帝的纵容致使相权敢于肆意破坏台谏。之所以扣一星,是因为部分的论述有点重复(例如皇权是破坏台谏稳健运行的实质因素),而且表述略有模糊(例如作者强调元丰改制对于台谏结构变革的影响,但至于“变”了什么、为什么“变”没有说清楚,分散在全书的各个章节,而且缺少一定的前后比较)。此外,阅读这本书之前最好具备一定的宋代制度史的基础(至少知道宰执、两省是啥)。2022-10-28
  • 羡龙在田
    制度的條紋梳理的還可以。但兩宋三百年太複雜了,一本什麼小的書,即使單寫一個大制度,也是顯得粗疏了,一些結論的例子,總缺乏時間的覆蓋度。制度和人治是要達到相合狀態的,很明顯受到某些因素限制,宋代一些時候是做不到這一點的。2022-06-20
  • 戮世摩羅史仗義
    台谏制度在宋代得以成为一时大观,虽是文官、士大夫政治及国家养士之风的必然产物,同时台谏的权限仍既受制于宰执也受制于皇权。皇权一旦放纵宰执干涉台谏,亦或皇帝亲自下场破坏固有的台谏制度,则台谏无法有效发挥正面作用也就不难理解。要实现分权政治须满足:皇帝是明君,个人道德素养高,为君手握权柄还能做到拥有不滥用权力的自觉。宰执能够在自己权限范围内有效行使行政权而不让权力蔓延、扩大,并自觉虚心接受台谏的监督,制约。而台谏官员则在这个大环境内,真正做到刚正不阿,实事求是,不滥用权力,不擅专…这种理想状态别说在当时,就是在现代也难以实现。在台谏和宰执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君权边界模糊,皇權是否接受台谏制约全赖具体某一皇帝自身的道德水平以及自觉,兩宋皇權干涉台諫時有發生,权相政治等皆说明台谏制度的脆弱性。2024-05-0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