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力量》首先借助感性的理性主义概念来回顾美学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鲍姆加登感性认识的美学,将之当作主体及其官能的理论。

随之,作者又通过赫尔德、苏泽尔和孟德尔颂等人的文本,以力量美学作为反模式的基本主题进行探讨。

最后,在与康德的商榷中,在对尼采的接续思考中,作者总结了关于哲学美学和作为善行理论的伦理学的看法,向读者展示了美学经验作为力量游戏的经验所具有的伦理学意义:它教我们行动与生命区分,亦教我们生命的另类善行。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孟柯,德国哲学家,1958年生于科隆,自2009年起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教授。研究重点为政治哲学、法哲学、主体性理论和美学,著有《艺术的主权:阿多诺和德里达之后的美学经验》《悲剧的当代:试论判断和游戏》《艺术的力量》《权利的批判》《自律与解放:黑格尔研究》《解放的理论:关于自由的生成》等。

译者简介:

翟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200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著有《艺术与神话:谢林的两大艺术哲学切入点》等,参与合译《科学时代的理性》《艺术心理学新论》等。

何乏笔(Fabian Heubel),哲学家、汉学家,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硕士、德国达姆施塔特科技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著有《何谓中国哲学?批判性的视角》《修养与批判:跨文化视野中的晚期傅柯》等,译有《福柯考》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斯多克芒
    一本十分condense的小册子,虽然主题是美学人类学,但其中涉及不少从笛卡尔开始到尼采的诸问题的争论,很值得仔细考察。最后一章“图穷匕见”,通过对尼采的精彩解读,表明真正的“美学”实际上是扬弃了“力量—官能”二元分裂的“生命行动”,即偶然性的“力量”意味着一种“能不能”/“不能之能力”(Können des Nicht-Könnens)——于是,通过这种非道德的、即非主体实践能力意义的“善”,“美学归结于人的自由。”翻译应该问题不大,只是有不少湾里湾气的术语/人名没有用大陆通行译法,并且一些地方遣词造句略显生涩。(但有什么关系,这一本毕竟是很值得用英文版、德文原版二刷三刷的!)附录又是一篇“何谓‘启蒙’”,且其中有许多没有详细展开的与马克思/西马、法国理论的对话,也同样值得细读。2024-03-20
  • 飘来飘去
    “艺术家的力量在于他们特异的吊诡之能:他们能不能;透过力量的解困,官能逾越或潜越了自身。”2023-06-16
  • 二建棕灶鸟
    作为德勒兹的康批和福柯的主体解释学的延伸补充。2022-12-2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