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它考察了中世纪科学的成就,并从哲学、宗教、体制等方面令人信服地表明,与流行的看法相反,近代科学并非源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而是植根于古代和中世纪。有四种关键因素使中世纪欧洲为新科学做了准备:(1)希腊-阿拉伯的自然哲学著作于12、13世纪被泽成拉丁文;(2)中世纪大学的发展;(3)基督教面对世俗学问所作出的调整。(4)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转变。《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语言流畅,内容平易,适合对科学史和西方文化史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格兰特是美国著名中世纪科学史家,印第安纳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教授,1973-1979和1987-1990任系主任,专长中世纪科学、自然哲学、科学与宗教,1983年被任命为著名教授。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包括1992年的科学史最高奖萨顿奖。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海上心史
    核心观念十分明确,认为科学革命源于大翻译运动+中世纪大学+自然哲学在西欧的发展。条理很清晰,对伊斯兰教的解释较多,对拜占庭的讨论有些少。但整体而言,读下来非常舒服。尤其是关于自然哲学的相关讨论,确实是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2024-02-18
  • 马蹄北去
    整体的结论相当温和,即中世纪晚期的翻译运动,大学和经院哲学-神学家提供了科学革命在思想,制度和内容上的准备,虽然科学革命仍然在相当重要的方面不同于中世纪晚期的自然哲学。最精彩的部分是对中世纪晚期的经院亚里士多德主义生动详实的介绍,这一时期的理论兼具整体架构上的顽固和细节上的易变。关于1277年大谴责和这背后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对于科学诞生的奠基作用的分析也颇有启发性2024-01-14
  • Lowlibrarian
    Grant挺注重1277年大谴责的,不过在此书里又不认为它撬动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对亚氏运动学说与中世纪晚期的运动学说之间的差异阐述得很精致;阿威罗伊主义世界永恒说带来的世界单一化与后来晚期学者所着重的“神的可能性”(由此就有了多重宇宙/世界的设想)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其实是1277年教条式谴责后,对于如何应对极端亚氏主义所带来的神学危机所进行的哲学层面上的精细化。2019-05-0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