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重读〈资本论〉》适合我们当前的时代,因为它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失业的著作。近几年的金融危机再次激发了人们对《资本论》的兴趣,新的解读一般聚焦于全球化,说明资本与现代劳动结构的密切关系。但詹姆逊认为,《资本论》还试图解决哲学和再现的问题。詹姆逊指出,马克思试图表达的是全球资本主义这一复杂的整体现象,对这种现象的回应是创造出一个概念不断运动的文本,把资本的每一个新的特征转变成一个问题,把每一种新揭示出来的特点转变成有待解决的新的挑战。这一过程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神秘力量——它是一种自我修补的机制,通过扩展克服它的衰败,而全球化正是这种修补的最新实例。然而,詹姆逊强调,资本主义是一种穷凶极恶的机制,其典型特征是浪费和破坏,当前破坏的体现是大量失业。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1934年4月出生于美国的克里夫兰,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博士学位,博士专业方向是法国文学,博士论文是《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耶鲁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任教。1967年后,到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担任副教授、教授,主讲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1976年后,又回到耶鲁大学法 文系担任教授。1986年,他来到杜克大学担任主讲比较文学的讲座教授、文学系主任兼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2003年辞去系主任职务,继续担任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兼任杜克大学人文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从学术背景来看,詹姆逊前半期是一个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理论专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1971)、《语言的牢笼》(1972)、《政治无意识》(1981)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三部曲"。但詹姆逊本人后来却并不认为自己专属于文学研究,而是一个"文化批评家","注意的是世界范...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Momo
    谈不上特别好,肯定也不是导读书目(标题明摆着「Representing」,导语写了一堆「再现」的问题,明摆着是要做强文本解释而不是导读)。处理的主要是《资本论》第一卷,讨论价值的部分没完全看懂(前后翻了几次觉得是他写得并不清楚,翻译也支支吾吾,尤其是涉及机器和价值创造的关系时),其他的部分反倒比较简单,尤其是后面处理时空、历史、重复等问题。政治结论要求开启可能性,或者说一种返回经济运作自身(而非治理)的思考方式。 @2020-08-30 00:53:592023-02-04
  • clsb
    (只是泛读) 优秀的《资本论》解读读物,其以几个照面(时间、空间、辩证法、对立面统一等)为我们展示出将资本主义作为整体理解的必要性,同时既能看出对《资本论》解读(或是其本身)的巨大张力(消极来说便是“矛盾”),又能看出作者深厚的哲学与文学批评功底2024-03-28
  • xxtmz_saint
    资本主义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历史现象(具有结构和事件两幅孪生面孔)。《资本论》不仅是对一个系统的再现,其自身也是一个独特的历史事件,这构成了它的辩证法。资本主义如一个诡雷,它的开放性在于其扩张动力,一旦稳定下来便会停滞与消亡,它吸纳所经路上的一切、将此前外在于它的一切内化,通过一个已经成为辩证的交错配列,封闭系统的限制的一切弊端都转移到了开放系统上。对《资本论》的解读至少可能产生的两种政治实践结果:对体系压倒性的威力的强调——鼓吹宿命论,英雄主义的修辞——可能导致危险的唯意志论。统治是通过剥削的结构建立起来的并维持其再生产的方式。我们应当从剥削(社会主义计划)——全球性失业而非统治(易被拉拢的民主计划)角度来重新思考那些被忽略的世界人口,这也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全球层次的转换政治学的应有之义。2020-12-0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