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啊!我的身体,让我永远做一个追问的人吧!”

《黑皮肤,白面具》是一本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也是被殖民者最深沉的痛楚之声。法农以充满感情而又冷静的笔触,诉说黑人如何在殖民主义中失去他的主体性,直到他的身体、欲望和日常行为完全向白人世界臣服,渴望将自己提升到白人的位置,一心寻求白人的认可,以证明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法农以精神病理学家的分析沉痛地指出,这是殖民主义的白人文明和欧洲文化强加给黑人的,这种认知和存在的偏差更是白人的建构。

黑皮肤的人为何要戴上白面具?因为这个世界是透过白人的眼睛来观看,只有戴上白面具,黑人才能去除心底的焦虑,假装自己踏入白人的行列。黑人要如何找回主体性?作为精神分析师,法农极力帮助患者意识到他的无意识,放弃他自我漂白的企图,同时帮助他采取行动,改变既有的社会结构。《黑皮肤,白面具》是黑人世界反抗殖民主义的第一道呼声,为后殖民论述燃起第一支火炬,至今仍照耀着我们的思考和阴影,在近代思想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弗朗兹·法农(Frantz Fanon,1925-1961),精神病理学家、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先驱,也是第三世界论述的缔造者之一。1925年出生于法属殖民地马提尼克岛法兰西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愿入伍参战,战争结束后,他进入里昂大学攻读精神医学。1952年,他出版了震惊世界的《黑皮肤,白面具》。1953年,他到阿尔及利亚行医,广泛接触当地底层民众,次年参加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事业,1959年出版《阿尔及利亚革命第五年》。1961年,他饱受病魔的折磨,仍在病榻上奋力写出了至今仍极具影响力的《大地上受苦的人》。法农去世后,按他生前的遗愿,安葬于阿尔及利亚。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中文系谢葳
    以精神分析和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论黑人如何在殖民地白人建构的“黑人性”中成为文化意义上的“黑人”。具体而言,白人将自身所犯下的罪行,认定为黑人可能对白人所做的,并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黑人在这种文化产品之下成长,在自身并未与白人有接触时,就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将“黑人性”视作原罪,从而厌弃自己的肤色(第六章),并在两性关系中集中表现出来(第二、三章)。同时,由于部分黑人的解放不是通过斗争而来,而是经由白人的宣布,这种解放始终未能实现对自我的“承认”(第七章)。如果觉得理论推演过于抽象,把这里的黑人换成抗战时候的台湾人民,把白人换成日本人,显然就好理解多了。《大地上受苦的人》视线放在外部,《黑皮肤,白面具》则聚焦内部。配合阅读效果甚佳。当然,这两本书略略缺失了阶级斗争的部分,有些遗憾。2024-04-28
  • 枪筒芭蕉
    異化與自我異化。新的思路,值得反思。2023-10-08
  • 闻夕felicity
    ①对种族有多少洞察、对性别就有多少偏见,相当厌女的种族斗士②后殖民跟post-racial放在一起看挺有意思,非洲大离散作为人为制造的人口迁徙、每一条路径走向不同的历史和现在,让人尴尬的是如何面对愤怒和自我是否只能从愤怒中建立的问题:在欧洲表现为法农所讨论的后殖民时代非裔自我的虚弱,在美国就更尴尬了、是post-racial伪命题的问题、也是白人面对BLM背后的怒火既不敢扑灭又不愿让它烧大的问题。法农的精神分析的视角倒是切中了一点真相:曾经被害的、因为不能暴怒报复而感到自我的虚弱和怀疑;曾经害人的、因为心虚和恐惧而扩大对受害者暴怒的控制和压制,双方都不愿意承认这种暴怒但这种顾左右而言他反而坐实了这种暴怒的存在、证明了它的力量。③Brer Rabbit vs.兔八哥Bugs bunny?2023-06-1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