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周树人在仙台医专退学后,回到东京开始从事“文艺运动”。《鲁迅 救亡之梦的去向》“讲述他在此期间学到了什么,怎样学的,又产生了怎样的主张”。作者呈献的处在学习成长过程当中的“鲁迅”,与后来人们所熟悉的“高大全”自然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个“鲁迅”身上可以知道,“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摩罗诗力说》),并非面向旷野的空疏的呼唤,而是一个正在求学的青年自身精神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的确,这是个优秀的青年。他在成千上万同往日本的留学生当中,可谓阅人之所未阅,集人之所未集,并且道人之所未道,他首先在自身当中确立起了中国亘古未有的关于“诗”与“人”的理念,其广博与峭拔,或许通过书中所呈现的那个置身于历史现场的周树人才更容易体味到。"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之徽
    材源考式的路径以语境化方式解读鲁迅,最终通向“立人”。无疑催生了更多笼罩在此一取径下的研究,但也不可不警惕:所催生研究中对语境的无穷尽铺排,与琐细强释的面向。独逸语专修学校与裴多菲两篇最有兴味,也是另一种海外哀弦吧。2021-11-26
  • 神萍寫雨齋
    好读。主题是留日后期(1906-1909)转向“文艺运动”的作为鲁迅前身的周树人,实证研究。1鲁迅在东京独逸语专修学校,规章、课表、教科书,德语作为“文艺运动”的工具。2《摩罗诗力说》材源考,11种。3《摩罗诗力说》中的“人”,不同于“帝”和“民”,是有“心声”的人,要摆脱奴隶主和奴隶的循环,走无限向上延伸之道路。诗人可以撄人心,这是鲁迅弃医从文所寻价值。其“人”之理念,受严复《天演论》影响,也有与当时革命派民族意识的对照。4到《狂人日记》里的“我”,已转变为过渡期的生命。5比较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与严复《天演论》,天-人-民。6“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材源考,据匈牙利高恩德,典出裴多菲1847年7月11日寄给友人的信:绝望就和希望一样会蒙人。 语境与鲁迅《希望》大不相同。2022-02-23
  • ronjackie
    第一章提供了独家的独逸语专修学校及鲁迅1906-1909年就读的详实材料。第二章算是《摩罗诗力说材源考》的缩写。第三章和第四章则是本书灵魂所在,论述了从摩罗诗人到狂人的终末式自我解剖,以及从兽到人的跃迁式进化理想,可惜对民初鲁迅有所忽略。附录对《天演论》和《进化与伦理》关系的细致辨析很精彩,至于对鲁迅的影响,正文已有数次论证。2022-03-2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