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十多年来,我们致力于研究治疗会谈中互动的语言形式和非言语形式,《母婴互动及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万千心理)》正是这些研究的集合。当开始关注互动的过程和方式时,我们也注意到,或许婴儿研究领域三十多年来在母婴面对面交流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人治疗。通过《母婴互动及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万千心理)》,我们将对互动中出现的两种形式—一种为“前反映”、无意识的形式,另一种为更为常见的言语叙述形式—进行整合性的理解。

译者序

翻译《母婴互动及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万千心理)》,缘于授课的需要。当时,我的学生需要学习婴儿观察、母婴关系的课程,我被选中做他们的老师,《母婴互动及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万千心理)》是本课程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我必须把它翻译出来,与学生分享。在课堂上,我们不断地讨论“主体间”、主体间形式”、“互动”“双方行为随对方而改变”等概念,并对它们越来越熟悉,直至后来,它们自然地成为了我们话语中的一部分。我们发现,所有的双向关系中无处不在地存在着“主体间”,这令我们感到着迷,我们一起创造机会体验了不同的主体间形式,并在其中发现,言语叙述、非言语表达以及无意识的经验序列对于一个人在双向关系中是多么重要,它们是一体的,需要被同等地重视。

不同的互动方式构成了不同的主体间形式,《母婴互动及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万千心理)》试图为母婴关系与成人治疗的主体间搭建一座桥梁,以更系统、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人们的关系,尤其是分析师与被分析者


Beatrice Beebe,Steven Knoblauch, Judith Rustin,Dorienne Sorter 等人是母婴互动的主体间理论研究者,也是精神分析治疗师,他们通过对临床实践的细致分析和实证研究,结合当代神经科学的成果,系统地开展了母婴互动和成人心理治疗的研究和讨论。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馥芮白
    内容四星,翻译二星,三星吧2019-10-03
  • 一本对婴儿主体间(形式)和成人主体间(形式)的比较专著,总体上批判了精神分析长期对外显的、言语的、符号化的过度关注,而忽略了内隐的、前言语的、非符号化背后的秘密。前面几章用图示介绍五位关系及主体间分析师的侧重点以及差异,清晰准确避免了读者自己根据文字去揣摩画图理解;对婴儿主体间的一章引入了更多的实验证明,对于不喜欢阅读实验的人只要领会意思即可。同事几位作者对他们实验研究的缺陷,做了很精准的补充和探讨,提出了自己“匹配—差异—自我调节—互动调节”的四维模型,这点很受用,可以在其他治疗流派的理论中得到印证(比如温你科特的游戏空间)。对BB治疗的案例非常精彩,我是先从这章开始读的。最后一章对神经科学有概念可能读起来不会太吃力。等今后对神经科学有了跟多了解后会再仔细阅读一遍。2018-02-03
  • Mindhunter
    这是一本理论研究的内容的书。我用来了解不同理论假设的区别,进而选择适合自己临床实践的理论指引。精神分析圈子的特点之一是总有人试图证明用一种理论去搞定一切,因此相互之间是对立的,甚至是相互“指责”的。此外,倒推模式很明显,即把现实治疗案例“硬生生”的诠释以适合自身的理论假设。于是,即便是主体间的理论,彼此冲突和差异都很大。对于实战派的咨询师,第一章/第六章/第五章价值最大。2022-01-1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